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上)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過:「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然而享譽智慧美名的他並不知道在2000年後的地中海沿岸,卻發生著並非以「和平」為目的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7-1949年)結束後,雖然以色列贏得勝利,然而剛復國並迎來世界各地猶太移民的以色列,不得不面臨經濟上的問題,尤其在周邊阿拉伯國家都對其不懷好意的情況下,以色列只得仰賴其他國家的支持。正值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國強權的較勁下,相對於蘇聯處心積慮想獲得中東石油所擁的經濟效益,美國在西亞到北非地區的利益上傾向支持阿拉伯國家的獨立。為了防止蘇聯在中東擴展權力,美國兜售武器給以色列,透過以色列確保其在中東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1955 年,大衛.本-古里安與摩西.戴揚參與以色列獨立日慶祝活動。(圖片來源:Moshe Pridan/GPO)

1956年,賈邁勒.阿卜杜-納瑟(Gamal Abdel Nasser)成為埃及總統後,首先拋棄舊政府親西方的政策,施行阿拉伯民族主義政策(Arab nationalism),不選擇站在西方國家陣營,開始向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靠攏,上任時就聲明自己「反對以色列」立場的納瑟總統,開始從蘇聯進口武器,並試圖謀劃新策略來對抗以色列。

1956年6月賈邁勒.阿卜杜-納瑟當選為埃及總統。(圖片來源:Samoa Global News)

此外,面臨埃及困頓的經濟處境,他亦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註:蘇伊士運河在促進世界經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緣角色,當時航空業尚未發達,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洲與亞洲貿易往來至關重要的運輸航線。)此項聲明引發英法兩國的不滿。

1956年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National Army Museum)

英法以三方私下會晤:

於是英法兩國私底下與以色列進行秘密的軍事協商。10月22日,為了對付納瑟,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以色列國防部長希蒙.裴瑞斯(Shimon Peres)和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摩西.戴揚(Moshe Dayan)前往法國色弗爾(Sèvres)一處與世隔絕的房子,與法國國防部長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Maurice Bourgès-Maunoury)、法國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安.皮諾(Christian Pineau)還有法國軍隊參謀總長莫里斯.沙勒(Maurice Challe),以及英國外交大臣塞爾文.勞埃(Selwyn Lloyd)與其助理派翠克.迪恩爵士(Sir Patrick Dean)私下會面。

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摩西.戴揚(左)與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里安(中)及法國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安.皮諾(右)(圖片來源:JSTOR)

一開始英國提出的計畫會使以色列被貼上侵略者的標籤,而英法兩國則扮演締造和平的角色。以色列本-古里安總理反對這樣的計畫,並提出一個全面性的中東重組計劃:「約旦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不可行的,應該分裂約旦。伊拉克將獲得東岸,換取安置巴勒斯坦難民並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的承諾,而西岸將作為一個半自治地區歸屬於以色列。……蘇伊士運河應屬於國際共有的區域,而阿卡巴灣的蒂朗海峽應受以色列控制,以確保航行自由。實現這項計劃的先決條件是將納瑟消滅,並用親西方政府取代他的政權。」

如果實現這項計畫,蘇伊士運河將恢復成國際共有的水道,英國也將繼續透過約旦及伊拉克獲取石油資源,法國能透過以色列鞏固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若促進該地區穩定與親西方的政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本-古里安提出的計畫,除了達成英法在中東的期待,同時也定義以色列的領土目標,而這些目標實際上與蘇伊士運河危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延伸閱讀及影片觀賞: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中)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下)
中東第一次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影片)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
中東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

撰寫|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