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耶和華的節期

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人的宗教新年,是一個揉合了家庭團聚、宗教教育、甚至向外差傳……各種功能的聚會。在逾越節之前幾天,各人已經開始預備,要把家中一切有酵的物件剔除。到了用逾越節晚餐那天,更是全家參與,先用了兩三個小時來唱詩歌、講述歷史事跡,又彼此服侍,然後才開始筵席。

猶太人習慣稱逾越節慶典為「哈加達」(Haggadah),哈加達是名詞,其字根nagad與出埃及記十三章8節經文中的「告訴」相同。猶太人認為父母應在逾越節把蒙拯救,亦即出埃及的事跡,告訴子女。現今的《哈加達》並非一人的作品,乃是從聖經及猶太人釋經的古典書籍所收集的摘錄,加插儀式後形成。猶太人散居各地,在不同文化影響下,衍生出多個版本的《哈加達》,但內容卻大同小異。逾越節的意義 逾越節是尼散月的十四日至廿一日(西曆3至4月期間),為期七天。

守節的目的是慶祝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當時埃及法老把寄居在埃及地的以色列人作奴僕般看待,更下旨要殺掉所有以色列男嬰。以色列人的哀聲達於神前;神記念祂與以色列人先祖所立的約,就差派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但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讓以色列人離開,直到神使用十災擊打埃及,法老才屈服。在降第十災擊殺埃及人所有頭生前,神吩咐以色列人守逾越節,免被擊殺。當時守節的方式,是宰殺羔羊,把羊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出埃及記指出,執行第十災的天使看見羔羊的血,便「逾越」(亦可說「越過」或「放過」)以色列人的家庭;只擊殺了埃及頭生的人及禽畜。神頒布律法的時候,吩咐以色列人每年都要守逾越節,以記念神賜他們的生命與自由。

(Picture credit: http://worshippingchristian.org

五旬節

五旬節是以色列民每年的第二個最大節日,又稱為七七節,或初熟節及收成節。五旬節顧名思義是在第五十天所慶祝的節日,是由逾越節薦大麥後算起(利二三15-16)。但後來這種計算方式成了撒杜賽人與法利賽人爭執的問題。

撒杜塞人主張,以逾越節週期內適逢的安息日算起,因此,五旬節常在薦新節後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即現今的主日,也就是利未記二三11-15說的「安息日的次日」,而現今聖教會也跟隨此說法,來慶祝自己的五旬節,即現在的聖神降臨節。另外,法利賽人則主張,這安息日是指逾越節而言,即尼散月(陽曆三、四月間)的第十五日,並且不管它是否真為安息日,所以他們在尼散月的第十六日過薦新節,而薦新節後第五十天就是五旬節,如此一來由於薦新節日期的不定,使得五旬節也有所變動,而現今猶太人仍依據此記算方式。

五旬節主要的意義是為感謝上主所賜與的肥沃土地,以及土地的豐收。這原是以民進入聖地開始務農後,才正式慶祝的節日,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猶太經師視五旬節為西乃山訂立盟約的週年紀念日(出十九),為它加添了宗教的意義:就如五旬節結束逾越節的慶典,同樣以民到了西乃山也結束了他們狼狽逃離埃及的行程,並且在西乃山有了與天主訂立永久盟約的美好收穫。至於在這個節日所舉行的祭祀禮儀及規定,在利未記二三17-22有詳細的記載。 (參閱《聖經辭典》#81、《聖經中的制度與習俗》)

(Picture credit: http://thejewishmuseum.org

住棚節

住棚節Sukkot通常譯為會幕或住棚節,從提斯利月(猶太曆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共有七天,很快的將七月初悔過、審判、禁食、救贖的陰霾氣氛,轉換為歡樂喜悅的節期,因為神命令我們要搭一個棚子—Sukkah(Sukkot為複數),要住在當中。住棚節是第三個需朝聖的節日,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故事的延續,逾越節紀念出埃及,五旬節紀念在西奈山下神頒布律法(妥拉、神的話),最後是住棚節,紀念以色列人民結束了曠野的流浪,因此住棚節連結了七月初的至聖節期,形成了最主要節期的循環,就像其他的朝聖節期一樣,標識了農作物的時期,在冬天來臨之前收藏了所有的農產品,所以也叫做收藏節,如經上所記:出23:14-17「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節。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因為你是這月出了埃及。又要守收割節,所收的是你田間所種、勞碌得來初熟之物。並在年底收藏,要守收藏節。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

住棚節最重要的是住在棚子裡,棚子是一個臨時搭的四面牆,以樹枝覆蓋在棚頂上,要在棚子裡吃喝,也要在裡面睡覺,棚子要在節期之前搭好,通常在贖罪日(7月10日)之後就要預備搭蓋,在住棚節的前一天晚上就要用它(14日晚),棚子必須是臨時性的—不能搭蓋成永久使用的形式與結構,而是用完就拆就丟的,提醒以色列民在曠野流浪四十年之久一地到另一地,不停的搭棚拆棚,也強調世人在這個世上是寄居的。

延伸閱讀:

神心意中的以色列與列國
歡慶住棚節
為逾越節預備自己
聖經中的節期
所有節期之中最大的節期

撰文|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