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大屠殺事件與反猶主義(中)

馬丁.路德與反猶主義

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出生於十五世紀,為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倡導者。西元1517年因反對當時教會販售「贖罪券」而張貼自己撰寫的「九十五條論綱」,展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創始人,是中世紀後帶給基督教會極大影響力的一位宗教家。

在反猶風氣十分盛行的中世紀,最初馬丁.路德其實對猶太人十分友好,甚至在馬丁.路德開始宗教改革時,他亦希望猶太人能夠認識福音、相信耶穌,甚至還發行一本由他著作的小冊子,名為「耶穌生為猶太人」(That Jesus Christ was Born a Jew),裡頭鼓吹基督徒應該要善待猶太人,然而這冊子的發行並未讓基督教世界對猶太人改變已深根在他們心中許久的反猶意識。

馬丁.路德在西元1517年張貼95條論綱示意圖。(圖片:Wikipedia)

馬丁.路德影響後世的反猶著作

翻譯為英文的《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圖片:THE HALL-HOAG COLLECTION)

馬丁.路德早年竭盡心力的希望能讓猶太人轉為認識耶穌,與改信基督教,但至晚年時,有諸多原因,現在也無法查考關於路德當時的經歷細節,最終他改變了對猶太人的觀點。西元1543年,馬丁.路德寫了《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On the Jews And Their Lies),在長達六萬五千字的篇幅中,他一再使用極度惡劣的語詞,反覆攻擊猶太人,攻擊猶太人的信仰、傳統與生活等所有層面。

馬丁.路德譴責猶太人「為一個遊手好閒的民族,這樣個無用、邪恶又有害的民族,是如此褻瀆神的人。」(節錄自馬丁.路德的《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

“Jew, an idle and lazy people, such a useless, evil, pernicious people, such blasphemous enemies of God.” – Martin Luther ‘On the Jews And Their Lies.’

晚年的路德甚至鼓勵基督徒放火燒猶太會堂,而不能燒的東西就掩埋起來(事實上,納粹在「水晶之夜」真的實施出來),他亦建議將猶太人的房子夷為平地、搶奪他們的禱告詞與塔木德(認為這是不符合基督教的「異教」著作,需要焚毀),也禁止拉比講道,路德還實質上幫忙驅除出猶太人及其他反猶行動,導致反猶意識繼續在十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升溫增長。

約十五世紀的作品,為嘲笑猶太人是豬的刻畫。(圖片:Wikipedia)

但若只單就馬丁.路德《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一書所傳遞的核心主旨,依然是呼籲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有趣的是馬丁.路德所抨擊的猶太人僅針對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信耶穌的猶太人則被他劃分在外)。可知馬丁.路德的反猶意識與從中世紀傳承下來的種族憎恨不太一樣,而是更偏向於「基於種族」的宗教仇恨。由於馬丁.路德的推動,在基督教世界還是極富影響力的他,使「反猶思想」被傳頌至今,許多基督教教會依然無法從敵視「猶太人」這深入骨中的概念走出,甚至也被有心人士誤用,導致猶太人的生存環境更加不容易。

而馬丁.路德在晚年所寫的《論猶太人與他們的謊言》、《論不可知的名與基督的世代》(Vom Schem Hamphoras)與《警告猶太人》(Warning against the Jews,註:路德晚年的佈道內容)等作品帶給十六世紀之後的基督徒非常大的影響,更在「猶太大屠殺」時,被用作為煽動德國人反猶的著作。

馬丁.路德晚年,擁護與支持他新教改革的約翰.腓特烈一世(John Frederick I)撤銷了先前對猶太人的友好政策,甚至在路德逝世後,他的反猶意識持續帶來影響,甚至原先放寬的限制,也再次設限,西元1572年,路德的跟隨者還洗劫了位於柏林的猶太會堂,西元1580年代亦發生了許多動亂,導致猶太人從幾個接受新教的國家被驅逐。

馬丁.路德的作品在德國的重要性甚至與聖經相同,他成為十六世紀中,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而其作品更繼續在十七世紀初多次復印與宣傳,甚至在西元1612年,因著其作品激起法蘭克福(Frankfurt)對猶太人的仇恨,在當地發生的反猶運動導致三千名猶太人喪命,由此可知,馬丁.路德的影響力並沒有在他離世後而遞減,直到二十世紀,他針對猶太人的反猶著作又再次被熱烈出版。

十九世紀初期-反猶騷亂(Pogroms)

俄羅斯猶太人在水晶之夜後被逼迫前往死亡行軍。(圖片:Holocaust Encyclopedia)

「Pogrom」是俄語單詞,意思是「大肆破壞」與「猛烈破壞」,指的是權力當局批准或縱容人民(針對宗教、種族或少數民族)的生存權與財產進行攻擊與掠奪,從歷史上得知這個詞指「俄羅斯當地的非猶太人針對俄羅斯帝國與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暴力攻擊」。

這個詞第一次被使用於西元1821年敖得薩(Odessa)的反猶騷亂事件。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當時隸屬於俄羅斯帝國一部份的烏克蘭敖得薩市自西元1821年開始,在西元1859年、1871年、1881年和1905年發生一系列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俄羅斯的反猶行徑

西元1881年在基輔發生的反猶騷亂,據傳為俄羅斯帝國反猶騷亂的開始。(圖片:Wikipedia)

俄羅斯帝國(西元1721至1917年)自十八世紀時對猶太人實施帶有歧視的政策,將新獲取的波蘭領土設計成所謂的「柵欄區」(註:猶太隔離區),強迫猶太人居住於此並禁止他們搬遷至俄羅斯其他地區,在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又稱「凱薩琳大帝」,統治時期為西元1762至1796年)就任時,甚至禁止柵欄區的猶太居民返回原先的居住地。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統治時期為西元1796至1855年)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沙皇後,開啟了俄羅斯猶太人最悲慘的歷史篇章,除了強制徵招年滿十二歲的猶太男孩進軍隊服役,使他們成為前線的炮灰,並且不給他們升遷軍官的機會,試圖透過對猶太人徵收特殊稅來同化猶太人,或在猶太學校中放入基督徒教師以阻止猶太人學習塔木德等猶太傳統經典,亦陸續發生針對猶太人的集體攻擊與迫害事件。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後,俄羅斯當局錯誤地將沙皇的逝世怪罪到猶太人身上,引發俄羅斯帝國大規模的反猶迫害行動,甚至在西元1905年的反猶騷亂中,造成數百名猶太人被殺害與數千人受傷,而猶太人的身家財產更是被完全奪走。

西元1929年描繪反猶騷亂的畫作。(圖片:公眾領域)

自西元1881年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元1914年),估計因著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與高壓歧視政策,當時離開俄羅斯的猶太人高達約兩百萬人。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反猶主義,也在當局的煽動下日益加增,深化在俄羅斯人的心裡。

二十世紀初,在猶太騷亂中喪生百姓的葬禮。(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西元1917至1921年期間發生第三波軍事上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行動,1919年在普羅斯庫羅夫(Proskurov)的屠殺殘害程度,甚至在幾個小時內,殺害了近兩千名猶太人,事實上無法細數在此期間身亡的猶太人口數,然而根據帝國境內530個猶太社區的數據統計,得知約有超過1200起針對猶太人的屠殺事件(這是還未算上威脅、逼迫與針對猶太人財產的掠奪行為外之數據),如此廣泛且殘酷的反猶行為震驚當時東歐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猶太人,也促使他們想要建立猶太獨立國家的心志。

奧茲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及兒童。(照片:BBC)

從十九世紀開始,反猶主義從意識形態漸漸發展成真實的迫害行為,直到德國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統稱「Nazi Party」)獲得執政權後,更將反猶主義體現的淋漓盡致。西元1933年,納粹黨黨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成為德國總理(西元1934年兼任元首),開始體現其種族主義,他認為德國雅利安人(Aryans,意指除了猶太人外的歐洲白種人)是全世界最優越的種族,透過1935年的「紐倫堡法案」(德語:Nürnberger Gesetze)與最惡名昭彰的「最終解決方案」(德語:Die Endlösung),在1941年至1945年間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系統性大屠殺。

猶太大屠殺(Holocaust)

猶太大屠殺(希伯來文:השואה‎,Shoah)指的是德國納粹對近六百萬名歐洲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滅絕行動,二十世紀前期,全世界有近一千五百萬名猶太人,而歐洲就佔有近九百萬名猶太人,其中約莫三分之二的猶太人在短短四年間被納粹殺害。當時納粹不只殺害猶太人,亦同時殺害如吉普賽人、同性戀、共產黨員、耶和華見證人信徒與身心障礙者等( 約五百萬人),然而納粹將猶太人歸類為首要「敵人」,認為他們是劣等的族裔,甚至將猶太人刻畫成造成世界混亂的陰謀家,並抱持著非得把猶太人趕盡殺絕的意志,對猶太人進行迫害與屠殺,同時透過文宣與教育,挑起德國人民對猶太人的反感。

納粹宣傳經常將猶太人描繪成挑起戰爭的陰謀家(圖片: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泯滅人性的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照片:Wikipedia)

二戰開始至德國1945年投降前,納粹政權約修建了一千兩百間的集中營,其中又以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最為惡名昭彰。集中營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殺害猶太人,或是對其收容者要求進行嚴苛的勞動工作,甚至亦進行許多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納粹策劃與運營的集中營是對種族滅絕與反猶主義體現的最大化,「集中營」不是「監獄」,因為集中營關押著「具有某些特定身份」的人(尤其以猶太人為最主要關押對象),且送進集中營不需要經過任何審判流程,也沒有確定的居留期限。

「集中營」也不是「聚集區」,聚集區指的是城市中特定族群聚集居住的區域,例如「猶太隔都」(ghetto),然而集中營並不是聚集讓猶太人居住的地區,「集中營」亦有別於「滅絕營」,滅絕營是用作為工業式人口滅絕的地方,原則上只要進到滅絕營(例如:海烏姆諾滅絕營)的人大多不會活超過二十四個小時,一進入滅絕營,將前往死亡的墳場。

1942年,猶太孩子們塞在裝滿貨物的貨車上,尚不清楚會被送到哪個集中營。(照片:gettyimages)

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裡的包括猶太人、蘇聯戰俘、共產黨員、吉普賽人(羅姆人)、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政治犯、敵國(如:英法等國)國民⋯⋯等,上述群體被納粹用火車從歐洲各處載往集中型,實施沒有結束日期的「拘留」。從許多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回憶口述中,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到⋯⋯當他們成功來到集中營時(許多人在被火車載運的過程中,因為過度擁擠、疲勞、寒冷或飢餓,就已經慘死於車廂裡),他們會先被分類,老人、女人與十四歲以下的孩子會與有勞動力的人分開,沒有勞動力或其他用途(如被帶去進行人體實驗等)的人,會立即被送往毒氣室或槍殺,而具備勞動力的人則會被帶去進行勞動,直到他們勞動致死或被殺害。

即將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人們。(照片:gettyimages)

德國人於開始建造奧斯威辛集中營,在1940年至1945年間,直至蘇聯軍隊於1945年1月27日解放該集中營為止,僅僅五年,納粹光是在此集中營就造成近一百萬的猶太人死亡。此外,在大屠殺期間,約有一百五十萬名猶太兒童因為飢餓或被當作不人道實驗品而喪生。

甚至,直至納粹德國知道自己即將戰敗,在戰爭結束前兩個月,納粹還下令從歐洲其他地區將大批猶太人載往集中營,在他們一下火車時立刻帶往毒氣室殺害,兩個月間內即毒殺四十萬名猶太人,還有在死亡行軍途中直接槍殺或活埋他們,趕盡殺絕般的處決了大量的猶太人。

蘇聯軍隊解放奧斯威辛集中營,蘇聯軍醫為倖存者做體檢。(照片:gettyimages)

或許反猶主義早從羅馬時代已存在,但如同納粹政權一樣在最短時間內大量殺害猶太民族,綜觀古今中外,仍然是始料未及且令人髪指的行爲。

延伸閱讀和影片觀賞:

大屠殺事件與反猶主義(下)
大屠殺事件與反猶主義(上)
致命的決定(影片)
奧斯威辛集中營相片集(影片)
什麼是反錫安主義(影片)
荷蘭基督教會走出悔恨擁抱猶太人
21世紀反猶主義解決之道
猶太人和基督徒創作新歌對抗反猶主義

撰文|編審|校稿|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