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替代神學的歷史:教會如何取代以色列

在「橄欖樹的奧秘」(The Mystery of the Olive Tree)第三單元,
我們要瞭解教會如何取代以色列。

(圖片來源:Doron Horowitz/Flash90)

在這個系列單元,我們來看奧地利天主教總執事(Archdeacon)約翰.費赫頓鮑爾(Johannes Fichtenbauer)的新書節錄,他也是天主教會靈恩復興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的一員。

猶太人將自己與拿撒勒人隔開

西元66年,就在耶穌死後四十年,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人的入侵,於是展開了漫長血腥的戰爭。在提多(Titus)領軍下,羅馬人攻入耶路撒冷城,並包圍這座城市。西元70年,羅馬人鎮壓反抗勢力,並在過程中將聖殿一併摧毀。這也應驗了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和路加福音21章的預言。

數十年後,大約在西元132年,猶太人展開第二次起義。一位名叫巴柯巴(Bar Kokhba)的男子帶頭反抗。他在猶太人面前自稱是上帝應許的彌賽亞,聲稱自己接受上帝的指派,要解救猶大地(Judea)脫離羅馬人壓迫。不過,羅馬士兵又回到耶路撒冷,這次是由哈德良皇帝(Emperor Hadrian)領軍,再次摧毀這整座城市。他們驅逐猶太人,要他們離開這座城市和大部分的以色列地(Eretz Israel)。羅馬人將猶太人逐出這片土地,讓他們沒有自己的家園。還將這片土地改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e),也就是非利士人之地(Land of the Philistines),宣告猶太人時代的結束。

因為經歷這些戰爭,猶太人開始痛恨羅馬人和對他們效忠的人。反過來,羅馬人也憎恨猶太人,想要徹底摧毀這個「小部落」(Small Tribe)。對於信耶穌的猶太人,或是彌賽亞猶太信徒(Messianic Jew)來說,情況只有更糟。因為他們夾在猶太人和羅馬人中間,兩邊的人都討厭他們。猶太人這一方指責彌賽亞猶太信徒,認為是因為他們才被羅馬人打敗。由於彌賽亞猶太信徒拒絕對抗羅馬,認為這場起義並非上帝的旨意,而是猶太人的不信,上帝才對他們施行審判。結果是民族主義派猶太人屠殺了許多彌賽亞猶太信徒。

大約在西元92年聖殿被毀後,在地中海沿岸雅法(Jaffa;現在是特拉維夫一部分)附近的亞夫內市(Yavne)舉行一場宗教會議(Synod)。這場會議召集了當時在以色列和海外法利賽人中許多重要的拉比。會議結束時,他們宣布彌賽亞猶太信徒將從以色列人中除名,自此稱作「拿撒勒人」(The Nazarenes)。從那時候起,這就成為一項慣例。只要猶太人相信耶穌(Yeshua)是彌賽亞,他就自動不再是猶太人。這個原則一直沿用到今天。如果有猶太血統的人想要回到以色列國,以色列移民單位通常會詢問他們的信仰。如果申請人是佛教徒,甚至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這都沒有關係。但如果申請人承認自己相信耶穌基督,他就不能以猶太公民身份入境以色列。由於彌賽亞猶太信徒被猶太人排除在外,因此失去自己的祖國、國籍,還有與生俱來作為猶太人的權利。

教會的第一次分裂

彌賽亞猶太信徒處在進退兩難的情況。在整個羅馬帝國都有某種反猶太人的氛圍。一方面,羅馬人將彌賽亞猶太信徒視為猶太人的一員,沒有任何分別。他們和其他所有猶太人一樣,也遭受壓迫,被迫散居世界各地。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的彌賽亞信仰迫使他們反對羅馬皇帝和他有如神一般的地位,因此他們甚至比一般傳統猶太人還要危險。因為彌賽亞猶太信徒是猶太人,因此,只要任何人跟他們扯上關係,都成了危險人物。結果是讓外邦基督徒避開與「這些彌賽亞猶太信徒」來往。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日益嚴峻,外邦基督徒自己就有夠多麻煩。避開和猶太人往來,至少可以讓羅馬人少掉一項迫害基督徒的理由。

西元250年左右,在猶大地之外,幾乎所有的彌賽亞信徒會堂或教會都已不復存。只有極少數團體仍偷偷住在當地,但與外界斷絕往來。由於他們遺世獨立,當中不少團體發展出奇特的走向,甚至帶有宗派主義色彩。

替代神學的戲劇性發展

在西元200年左右,新的神學信仰開始席捲外邦基督教界。這個神學基礎必須對發生過的事件提出合理的解釋。往後的幾世紀中,這種神學系統被人稱作「接替主義」(Supersessionism)或「替代神學」(Replacement Theology)。根據替代神學的說法,由於猶太人殺害彌賽亞,基於上帝對猶太人的憤怒,因此撤銷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既然他們不再是立約之民(Covenant People),猶太人失去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作為一個民族,他們也失掉上帝之恩(Divine Grace)。不再是選民(Chosen People),而是受到上帝譴責,仍持續活在集體的罪中。取而代之的是新一批「選民」,也就是教會,教會被視為新以色列人(New Israel),取代了「肉身的以色列民」(Israel of the Flesh)。

教父們起來反對以色列

《巴拿巴書信》(Letter to Barnabas)是在西元100年前後寫的,但並未正式納入聖經中。一般認為這卷書受到上帝的啟示,被視為使徒時代的重要文獻。這封書信提到,由於猶太人殺害彌賽亞,因此失去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被排除在上帝子民和教會之外。

愛任紐(Irenaeus,西元135-202)特別強調,為了不要造成信仰上的混淆,基督徒應避免與猶太人有任何往來。他希望夠清除教會中所有的猶太元素。

安波羅修(Ambrose,西元339-397)來說,確認猶太人不再是教會的一員,這還不夠。教會還必須對他們施行上帝的審判。

奧古斯丁(Augustine,西元354-430)寫道,基督徒不得殺害猶太人。不過,上帝讓他們繼續活著,是要將他們當成負面教材。由於猶太人這個民族背棄上帝,遭到上帝審判。因此基督徒自認有權利迫害猶太人,但不可將他們殺害。

約翰克理索斯托,又稱「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西元344或355-407)憎恨猶太人,他發表的八篇著名講道,充滿對猶太人的仇恨言論。他警告聽眾不要和猶太人往來,不要有日常接觸,也不要造訪猶太會堂或參與猶太人的宗教節慶。對他來說,基督徒最好避免與猶太人有任何接觸,以免「染上猶太人的疾病」。

所有這些神學家都獲得神國(Kingdom of God)的重要啟示,但只要和猶太人在上帝救贖計畫中扮演的角色有關,他們就充耳不聞。這是魔鬼煽動的結果。因為魔鬼知道,只要基督徒不認識「以色列的奧秘」(Mystery of Israel),牠就可以繼續主宰這個世界。

替代神學成了反猶太政治活動

教父(Church Fathers;教會歷史中具有權威的主教及宗教作家的統稱)的替代神學確立了幾個世紀以來,指引基督徒信仰生活與政治活動的原則。隨後教會與國家立法機構開始反對猶太人。從第三世紀以降,教會就開始系統性地「清洗」(Cleansing) 當中所有的猶太傳統。從主教會議到信徒大會,為了確保教會中沒有存留任何猶太人生活的痕跡,反猶太立法變得更為嚴格。

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停止了對基督徒的所有逼迫,並開始將基督教會當成羅馬帝國大一統的手段。他在西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Nicaea)中就強迫所有外邦主教,「清洗」教會中所有的猶太元素。西元321年,他下令以週日作為一週的聖日,取代原本週六的安息日(Shabbat)。而且還更改復活節的日期,要讓復活節與逾越節(Passover)的關係脫鉤。

西元365年,老底嘉會議(Synod of Laodicea)飭令所有基督徒,如果他們仍然在家中守安息日,就會被公開逐出教會。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會判處死刑。

1492年在猶太人遭到自己國家驅逐出境,或被迫接受基督教之前,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超過六十萬名猶太人。這些被迫改教並受洗的猶太人被稱作馬拉諾人(Marrano),這些人大部分過著雙面人的生活。表面上扮演天主教徒,但私底下在自己家中仍以猶太人身分生活。因為他們遭到宗教裁判所(Holy Inquisition)的恐嚇,於是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逃往美洲殖民地,希望獲得自由。但宗教裁判所仍隨著他們去到南美洲,因此在那裡猶太人依然持續遭受迫害。根據尼西亞會議的決議,宗教裁判逼迫這些新進改教者否認自己與猶太教的關聯。

從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和他事工後期的反猶太言論開始,幾乎所有的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派別都可以找到反猶意識形態的影子。馬丁路德在經過多年的聖經佈道和宗教改革後,由於對少數改教後的猶太人感到失望,他最終下令逼迫猶太人,並在他的講道和著作中為這樣的暴行辯護,這也影響往後的新教世代。這種替代神學毒瘤現在依然影響許多新教教派。

掃除教會中的猶太會友及其後果

現在已不太可能又相信基督又維持猶太人身分。猶太人只要相信耶穌,就要否認自己所有的猶太身分。因此,替代神學帶來兩種悲劇性後果:

  • 首先是普遍對猶太人的逼迫。
  • 第二個後果是彌賽亞猶太信徒在教會中絕跡。

猶太信徒在教會絕跡是一項災難,不只對教會的猶太會友,對外邦會友也是如此。這樣的會友流失,讓外邦教會迷失了方向,而且變得不完整。教會第一次分裂就是為了將猶太人與外邦人隔開。

隨後出現另外幾次教會分裂。這種分裂方式就像病毒一樣,會感染教會。根據替代神學的運作模式,這種情況會在接下來每次教會分裂中不斷延續。雖然乍看之下不是非常明顯,但這種替代策略是每個基督教派運作的基本特點。目前基督教有三萬多個教派,在某種程度上,所有這些教派都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教會」。

猶太會友的消失不只造成教會分裂,也會產生其他許多負面的後果。如果我們現在真的是以色列國的一部分(以弗所書2:12);如果我們能有外邦基督徒的身分,確實是因為我們被嫁接到橄欖樹上(羅馬書11章),那麼替代神學就會讓我們偏離這樣的根基。

沒有猶太人,基督徒能明白聖經嗎?

缺少希伯來人的思維,會對新舊約的希伯來經文造成誤解及錯誤解經。雖然新約經文是用希臘文寫成的,但其原文要根據原作者的希伯來世界觀才能加以詮釋。這事在接下來的幾世紀當中,引發神學家們無止盡的爭論,至今仍懸而未解。

因此,教會內部出現許多分裂,都是因為某個派別對於經文有不同的解讀。就像巴特(Karl Barth;西元1886-1968)和其他二十世紀的神學家指出,猶太問題是我們基督教界面對諸多問題時的核心。除非第一次教會分裂的問題能有所解決,並讓傷口癒合,否則就算盡一切努力促成基督分裂肢體之間的合一,仍會持續對此感到失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