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和平
解決中東衝突的唯一解藥已經找著了。
2024/12/18
某天,我們在教會的家庭小組中研讀馬太福音的開頭,時逢降臨節的開始,我們專注在基督的第一次和未來的降臨。正如我們的小組長所指出的,馬太福音以族譜為開頭的書寫方式的確異乎尋常。
對外邦人而言,這很奇怪,但對猶太人來說,透過追溯耶穌的血脈,以證明祂是彌賽亞並挖掘來自神的奇妙恩典的豐富寶藏,是非常重要的事。然而,在基督的家譜中存有一些不光彩人物,其中包括名聲不好的的婦女,譬如「妓女喇合(Rahab)」。
拔示巴(Bathsheba)也是。在大衛王的妻妾中,有許多可以被選作延續彌賽亞血統的女性,但這份榮譽卻落到赫人烏利亞的妻子身上。大衛王與烏利亞的妻子通姦,之後他試還圖透過殺死她的丈夫來掩飾這段關係。
鑑於耶穌的「人類」血統(透過他的養父約瑟)的背景,他被稱為「罪人的朋友」也不足為奇了。同時,耶穌明白我們的軟弱和無能為力,並向我們施以憐憫,而這份憐憫遠勝過審判。
其實新約聖經的首卷福音書的作者,在當時是被猶太人視為與羅馬佔領者妥協的「有罪」稅吏。
值得特別留意的是,基督的祖先還包括幾名外邦人,譬如「路得」。這旨在強調彌賽亞拯救所有人(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使命。此外,馬太福音以救主耶穌發出「向萬民傳福音」的呼召作為結尾。
福音確實已邁向全球,但現在又回到源頭「中東」。與媒體普遍所報導的內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正透過耶穌「和好」。
我經常分享十多年前我在耶路撒冷親眼目睹的經歷,且這個例子總是讓其他人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很少有英國基督徒(更不用說非信徒)知道這件事。
我在一場中東各國基督徒聚集與互相勉勵的聚會中看見這個場景。當時我們交替用英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和波斯語敬拜神。儘管我周圍是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弟兄姊妹,而且其中大多數人也不會說我熟悉的語言,但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並敬拜著同樣的天父與主。
我親眼目睹了使徒保羅所提及關於基督十字架的能力,就是打破隔閡: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以弗所書2:15)
聚會的氛圍十分感人,當我看見以色列人與伊朗人和平共處的姿態,更是倍受感動,但由於當時英國媒體拒絕刊登我的報導,使得我所認為最美好的見證,卻仍舊鮮為人知。
耶穌確實是和平之君(以賽亞書9:6),只有祂能撫平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間長達4,000年的裂痕。
自大概是1967年前後以來,信耶穌的猶太人(彌賽亞猶太信徒)的教會在以色列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事實上,在過去的26年裡,他們的人數增加四倍,其中還包括許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一起聚會的教會。甚至在海法的一間教會,他們會用四種語言進行聚會。而就我個人所知,另一間如上述般,由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一同聚會的教會,即將開設在耶路撒冷。
雖然謊言之父「撒旦」正竭力阻止這些事情的發生,但神正在實現祂的心意。我們被呼召為耶路撒冷的和平守望,而這一定會發生!唯有透過耶穌(曾降生在伯利恆的嬰孩),未來祂很快將以萬王之王的身份再次降臨,並掌權與統管耶路撒冷。
在2014年的一場聚會上,一名來自別是巴的牧師說,神將撒旦的邪惡意圖(就當前的衝突而言)轉換成祂的勝利,就如同祂在約瑟身上所做的一樣,當時約瑟的兄弟把他丟進井裡,但他最終成為在埃及僅次於法老的宰相,且將他的兄弟從飢荒和死亡中拯救出來。
我不久前觀看OneforIsrael.org發佈的一則令人震撼的影片,猶太裔和阿拉伯裔的年輕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屋頂上一起敬拜,他們手牽著手,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敬拜神,並呼求主「贖回被俘虜的以色列人質」。
正如一位精通希伯來信仰的朋友所說,主經常使用問題來解決問題,並引用拔示巴的故事作為例子,神透過這份造成問題的關係,生下所羅門來延續彌賽亞的血統。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哥林多前書1:18)
我相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也必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解決!
以弗所書2:14-15
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以賽亞書9: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祢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謝謝祢為我們降生,祢的寶血贖回了全人類。我們相信祢復活的大能,必要拆毀中間隔斷的牆,使兩下合而為一,使猶太人與外邦人和睦,並因著祢成為一個新人。懇求主持續動工在中東的合一,使更多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接納與愛彼此,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文章來源: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today)查爾斯.加德納(Charles Gardner)
文章日期:2024/12/13
翻譯|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