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希律王宮是耶穌受審的地點?

作品館藏:荷蘭國立博物館 林布蘭 1633年
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second plate RP-P-OB-620

(以色列耶路撒冷消息)這些日子是耶路撒冷最繁忙的時候,因為這座城市要一連串慶祝逾越節(Pesach)、聖週(Holy Week),一直到復活節。

在耶路撒冷舊城牆內發現的希律王宮(Herod’s Palace),引起猶太學者和基督徒學者的注意。在這棟建築內記錄兩千多年的歷史,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可能就在這裡定耶穌的罪。

大衛塔(Tower of David)位在舊城區西部邊緣地帶,就矗立在靠近雅法門(Jaffa Gate)的城牆上。

1999年,當考古學家在大衛塔博物館(Tower of David Museum)工作時,發現了這棟建築。這原來是希律王宮的所在。牆壁上的記錄可追溯到第一聖殿時期(First Temple Period),甚至在耶穌以及將耶穌釘十字架的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的時代之前。

多年來,專家都認為,彼拉多是在耶路撒冷舊城區東北部的安東尼碉堡(Antonia Fortress)處,判耶穌死刑,那裡是羅馬禁衛軍(Roman Praetorian Guard)的居所。

但最近在大衛塔的希律王宮(Herod’s Palace)遺址中發現的證據顯示,性好奢華的彼拉多更有可能在王宮宣布判決。

以色列考古學家阿米特·雷姆(Amit Re’em)在希律王宮主導這些挖掘工作。

雷姆告訴《CBN新聞》:「由於羅馬地方政府官員本丟.彼拉多需要使用王宮內所有這些設施,以及所有的奢華享受,因此只有假設他是坐在耶路撒冷的希律王宮內,這樣解釋才合理。」

雷姆熟悉王宮牆壁上的悠久歷史。英國在1940年代結束對該地區託管前,曾將王宮作為監禁犯人的處所,因此牆上有被英國政府監禁囚犯所畫的塗鴉。

雷姆指著這棟巨大建築的兩側表示:「直到現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牆面是希律王宮唯一留下來的遺跡。」

他猜測:「我們不知道王宮本身的上層結構究竟發生什麼事。也許這座王宮是在大規模叛變行動中遭到毀壞,也許是毀在羅馬人手裡,又或許是毀於十字軍東征,或是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摧毀。」

尤其對基督徒來說,當世界各地的信徒都在紀念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並且復活,這個意義就更加深遠。

距離大衛塔博物館只有幾步之遙的基督堂(Christ Church),該教堂牧師大衛.皮勒吉(David Pileggi)牧師相信,耶穌當時是被帶到希律王宮的彼拉多面前,這是幾乎可以確定的事。

皮勒吉表示:「我們無法確切得知,耶穌究竟在哪裡受審,在哪裡接受彼拉多的審問。但我們可以確定,應該是在希律王宮內的某一個角落。」

他繼續說道:「我們知道大希律(Herod the Great)的王宮在希律王死後最終成了羅馬人的財產。每年在逾越節期間,本丟.彼拉多都會從該撒利亞(Caesarea)來到耶路撒冷,在節日期間巡視這座城市,確保該地區安全。故猶太人稱這個節日為耶路撒冷節(Feast of Jerusalem)。」

他解釋道:「如果耶路撒冷出現騷動,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逾越節期間。」

根據皮勒吉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大衛塔博物館涵蓋耶穌的整個人生故事。

皮勒吉表示:「半世紀以來,學者普遍認為,耶穌的一生就是從大衛塔或是當時的希律王宮開始;就在東方博士或稱為博學之士(the Wise Men)來見希律王的時候。基本上,當本丟.彼拉多宣判耶穌死刑,他的生命幾乎是在同一個地點結束。因此,這個故事中帶有某種非常諷刺意味。」

皮勒吉還提醒基督徒,不應該因為聖經描述的彼拉多,認為他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就對彼拉多抱持同情的想法。

他形容彼拉多是邪惡又殘忍的統治者。根據初代教會的傳說,彼拉多後來被羅馬人放逐到法國南部,他在那裡自盡。皮勒吉堅持主張,如果他真的這麼做,那就是「罪有應得」。

以色列考古學家芮妮.西凡(Renee Sivan)在發現希律王宮時,也在該遺址工作。十六年後,她告訴《CBN新聞》,她仍然被這個地方展現的力度與富饒景象,以及城牆內殘酷野蠻的斑斑血淚史所觸動。

她表示:「耶路撒冷就像一個洋蔥。你可以一層一層地剝開洋蔥,好像永無止盡。然後,你會流淚哭一會兒,但不會持續太久。這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皮勒吉稱大衛塔博物館是這個城市的最佳博物館,並建議遊客最好從這裡開始遊覽。

他表示:「這個博物館的確有助於解開這座城市複雜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此外,現在我們還能享受額外的好處,就是來到耶穌交由彼拉多處決的地方,更能想像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耶穌,在走完人生最後一週所發生的這些重要事件。」

同時,距離大衛塔博物館只有幾英里處矗立著橄欖山,這裡就是經文中提到耶穌要再來的地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