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流散史(四)
波斯王國中猶太人的三次回歸
西元前536年(當時改朝換代為波斯王「古列」作王,也就是居魯士二世)時,古列王允許猶太人返回家園,當時約有五萬名猶太人回歸猶大,但仍有一部份猶太人自願留在巴比倫。根據聖經以斯拉記與哈該書記載,約在西元前520年,猶太人回到以色列地後,開始聖殿重建的工程,直至西元前516年,聖殿部分重建的工程完畢。
猶太人第一次回歸示意圖。(圖片來源:Sutori)
直到西元前458年與445年,猶太人有第二次與第三次的回歸,第二次回歸的人數只有男丁約7,000人,而第三次未詳細記載人數。根據以斯拉記7:10的記述,作為文士的以斯拉「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文士這個角色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後開始出現的,主要負責研讀、保存與抄寫聖經。猶太人格外景仰以斯拉(Ezra),他們承認以斯拉曾為保留猶太傳統付出下列努力:建立會堂(Great Synagogue)制度,統一與訂立猶太節期的儀式,確立希伯來文聖經正典並劃分為律法(Torah)、先知(Nevi’im)和聖卷(Ketu’vim)三部分,編寫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還有尼希米記,也建立了地方性會堂,使分散各處的猶太人可以聚集和敬拜神,以斯拉付出了上述的貢獻。可見雖然猶太人被擄到外邦各處,卻仍然因著許多文士的付出,而保留了猶太人的傳統與經典。
猶太人重建聖殿示意圖。(圖片來源:Pinterest)
馬其頓王國時期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時,部分猶太士兵已被波斯人帶去派駐在埃及地,當時猶太士兵攜家帶眷前往埃及,並在埃及許多城鎮建立了猶太人定居點。之後馬其頓王國接替了波斯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32年佔領埃及,於埃及建立了地中海旁重要的運輸港口城市「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力山大大帝逝世後,由托勒密王朝接續王權,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又將十二萬猶太俘虜從耶路撒冷與撒瑪利亞等地區帶往埃及,除了被強迫擄去的猶太人外,也有許多百姓被肥沃的埃及土地吸引,自願成為移民,於是埃及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猶太人定居點,此時亞歷山卓已成為早期猶太歷史中規模最大的猶太定居點。西元前一世紀,估計當地人口約有40%為猶太人(估計至少有數十萬人)。
托勒密一世時期,亞歷山卓城市示意圖。(圖片來源:The Aureus Press)
托勒密一世統整了亞歷山卓城市的區域分配,將該市五個區域中的兩個區分配給猶太人,使他們得以在猶太區保存其猶太律法與傳統,而不被其他文化完全取代。西元前三世紀,這些希臘化猶太社區的文士更將舊約翻譯成希臘文,而這些翻譯被稱為七十士譯本,未來也成為基督教舊約聖經翻譯的來源。
文士翻譯七十士譯本的示意圖。(圖片來源:Podomatic)
西元前三至一世紀,除了亞歷山卓與埃及其他城市的猶太定居點外,托勒密王朝也在「昔蘭尼加」(Cyrenaica,註:現今的利比亞)建立了猶太定居點,而「衣索比亞猶太人」(Beta Yisrael,註:貝塔以色列)可能就源於希臘時期與埃及人接觸的這個時間點。關於衣索比亞猶太人的起源,最有可能的說法是西元一世紀至六世紀間,從北非與周邊國家來到衣索比亞經商的猶太商人與工匠,在該地區居住並與當地人民通婚後,形成了這獨具一格的猶太社群。另外,衣索比亞猶太人(貝塔以色列)也被衣索比亞當地的非猶太人稱為「法拉沙」(Falasha),然而這個稱呼帶有貶義,指的是「局外人」。
撰文|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