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完結篇)
戰爭結束倒數:
6月8日傍晚,以色列召開內閣會議,決定是否該對敘利亞採取行動,在約旦及埃及相繼接受停火協議後,敘利亞卻拒絕停火,並繼續砲擊邊境的以色列村莊。6月9日上午,戴揚部長改變原先不攻打敘利亞的立場,命令北方司令部進攻。
以色列襲擊並佔領敘利亞的戈南(Gonan)-努特拉(Nutra)地區,以色列增援部隊進攻圖菲克(Tufik)地區;然而,這波襲擊遭到敘利亞猛烈砲擊,就暫時沒再繼續進攻。同時,從西奈半島調來的第8旅和戈拉尼旅(Golani Brigade)向著敘利亞軍隊攻擊,朝克拉(Qal’)方向推進,遭遇敘利亞抵抗;最終只有兩輛坦克到達克拉。戈拉尼旅繼續前進並佔領特拉阿扎齊特(Tel Azaziat)和法克爾(Tel Fakher)的敘利亞哨所,經歷激烈的戰鬥後,戈拉尼旅接著向巴尼亞斯(Banias)推進,並於6月10日將其占領。連兩天的戰事,以色列領兵佔領庫奈特拉(Kuneitra或Quneitra)、圖菲克及加利利海沿岸,下午攻下北部的馬薩大(Mas’ade)及黑門山(Mt. Hermon)。
蘇聯對以色列武力的進步感到震驚,威脅要進行干預。美國國務卿迪安.魯斯克(Dean Rusk)「以最強烈的措辭」要求以色列立刻接受停火,以色列在控制戈蘭高地大部分的區域後,18:30宣佈停火。
六日戰爭帶來的影響:
一、戰爭並未帶給中東世界真正的和平
以色列六天內擊退埃及、約旦及敘利亞三個國家,領土面積擴充為原本的三倍,奪得戈蘭高地、加薩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以及耶路撒冷舊城與聖殿山,尤其當以色列軍隊拿回耶路撒冷,睽違一千多年的等待,重返聖殿山時,許多人激動萬分,耶路撒冷終於再次回到他們的懷中。
六天的戰事使以色列777士兵死亡及2,586人受傷,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三個國家的傷亡卻將近20,000人(埃及15,000人、約旦800人和敘利亞2,500人傷亡);以軍損失46架戰機,阿拉伯國家卻被擊毀超過400架飛機。原本相差懸殊的軍力,卻因著以色列出奇制勝的戰術,使阿拉伯國家接連敗退,以色列的大獲全勝讓阿拉伯人備受侮辱。阿拉伯國家8月在蘇丹(Sudan)喀土穆(Khartoum)舉行的阿拉伯聯盟高峰會,再次確定對以色列「不承認、不談判及不和解」原則。
六日戰爭之後,受到阿拉伯聯盟支持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全名為: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作為主張用武力摧毀以色列的軍事組織也逐漸浮出檯面,隨著對以色列的襲擊趨漸頻繁,也標誌著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的不滿越來越升溫。
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所佔領的他國領土,及命令雙方立即停戰,恢復蘇伊士運河國際航道的暢通,並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
二、大規模回歸以色列的猶太移民
戰後以色列社會蓬勃發展,經歷大規模的嬰兒潮。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也搬回他們的家園,蘇聯的猶太人幾十年來遭受迫害及強行同化,1970年代有超過160,000名蘇聯猶太人移居以色列。當時盛行共產主義的東歐國家也出現反猶主義,尤其是波蘭,僅1968年就有超過11,200名波蘭裔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因著六日戰爭的緣故,原本生活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遭到穆斯林的強烈敵意,導致許多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也遷移至以色列。
三、美蘇在中東的佈局
隨著法國和英國的影響力在1960年代逐漸離開以色列和中東各國,美國領導人試圖填補西方影響力下降的空缺,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軍事印象深刻,看見與中東最強軍事力量建立緊密聯盟的機會,於是造就了現代的美以聯盟,蘇聯與阿拉伯國家的同盟更促使美國加大對以色列的支持。
結論:
儘管美國、歐盟、世界列強及聯合國試圖透過各種方式與努力,為讓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和平相處,但六天的戰事及各自對領土、利益與自尊的堅持,中東的和平曙光依舊渺茫。和平必須在衝突的主角國們拿出真實的意願時,才能完成對彼此的接納及退讓。
以色列因著六日戰爭壓倒性的軍事實力,一躍世界舞台,被列強注視著,然而以色列在中東的的處境,卻更加艱巨。以色列在短短的六天與僅有少數的兵力及武器,戰勝阿拉伯三國聯軍,猶如聖經中大衛面對巨人哥利亞般,若非神為他們爭戰,這奇蹟似的勝利在世界各國實在找不著,如大衛所宣告:「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母耳記上17:45)以色列的得勝,是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神照著祂所應許的成就在以色列身上:「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神。」(利未記3:22)。六日戰爭正式落幕,以色列為了生存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努力,並保衛他們從1948年復國後的寶貴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