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一)
自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從敘利亞獲得將近一半的戈蘭高地,吞併巴勒斯坦並拿到西奈半島部分地區的主權,使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感到十分不滿。
戰後以色列在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建立許多防禦工事,1971年以色列沿著蘇伊士運河東岸建造巴列夫防線(Bar Lev Line),被譽為堅不可摧及以色列完美軍事防禦的象徵。
巴列夫防線。(圖片來源:Alchetron)
早在1967年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決定要將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交還給敘利亞與埃及,換取以色列與埃敘兩國間的和平協議,一心寄望能與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然而阿拉伯國家提出對以色列「拒絕和平、拒絕接觸、拒絕談判」三條原則,使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十分緊繃。
埃及新任總統
埃及薩達特總統(圖片來源: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Presidency)
1970年埃及納瑟總統逝世後,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Mohamed Anwar al-Sadat)接班成為新任埃及總統,當時埃及還籠罩在六日戰爭戰敗低迷的氛圍與經濟困境中,痛失如阿拉伯民族英雄般的納瑟使埃及民心渙散,新總統薩達特深知以埃及目前的狀況,沒辦法無止盡採取攻打以色列,但以色列提出的和平條款也不符合薩達特的期待,薩達特思索後,決定再次攻擊以色列,抱著即使戰敗,也要讓埃以雙方深知和平是必要的。
薩達特當時希望能以小規模的戰爭並透過談判來改變現狀,然而敘利亞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總統卻認為只有完全的軍事手段才能奪回他們失去的戈蘭高地。
1973年敘利亞阿塞德總統與士兵。(圖片來源:Wikipedia)
1971年,薩達特在和聯合國調停大使貢納爾.賈林(Gunnar Jarring)談話中聲明:「除非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與加薩地帶所有的武裝部隊』,並履行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埃及才會『與以色列和平共處』。」以色列拒絕薩達特的提議。因此薩達特名正言順著手訓練埃及部隊,重振埃及士氣,將以戰爭手段對抗以色列。蘇聯雖然提供武器給埃及,但實際上希望埃及不與以色列發生衝突。薩達特擔心戰爭意圖被蘇聯察覺,於是驅逐在埃及的蘇聯軍事顧問團,且在外交政策上開始傾向美國。
聯合國調停大使賈林前往以色列。(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
以色列的自信-埃及的陰謀
1973年,阿拉伯國家舉行數次大型軍事演習,引起以色列的的警戒,以色列軍方也枕戈待旦,隨時預備反擊,然而每次都在幾天後又恢復平靜。同時,以色列深信,即使戰爭爆發,以色列空軍一定能像之前一樣迅速擊潰敵人。
以色列的軍事情報部「俗稱阿曼(Aman),註:由以色列國防部總參謀部所管轄」,評估認為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建立在幾個條件下:1. 敘利亞不會與以色列開戰,除非埃及也參戰。2. 以色列在埃及軍事高層安插了一位間諜,消息指出埃及在取得蘇聯的轟炸機與飛毛腿飛彈前不會發動戰爭。
1971年戰爭尚未發生時,在甘-什穆爾基布茲慶祝假期的猶太人。(圖片來源:Wikipedia)
埃及早就進一步刻意製造這些假情報和假消息,促使其他國家降低對於戰爭的危機意識。直到以色列贖罪日前一週,埃及在蘇伊士運河進行軍事演習,以色列情報部早已注意到運河邊有大量埃及軍隊集結,然而以色列判定這只是「另一場演習」,同時敘利亞軍隊也在以色列邊境大規模集結,但以色列軍方堅信他們情報部的判斷及消息。
然而埃及的戰爭計畫是在最機密的情況下擬定,即使是軍中的高階指揮官也只能在戰爭前幾天才會被告知,士兵們更是在幾小時前才知道戰爭即將開打,埃及攻打以色列的計畫稱為「滿月行動」(Operation Badr)。
埃及軍隊戰前閱兵,埃及投入五個師,約10萬士兵的軍力。(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k88moq.html)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贖罪日當天,結束演習後理應撤回的埃軍,卻開始朝以色列發動炮擊,在以色列毫無戒備的情況下,中東第四次戰爭正式開打。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二)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三)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完)
中東第一次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影片)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
中東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