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以色列焦點 第305期

猶太人流散史(十一)

中世紀流散各地的猶太人社群

米拉茲希猶太人。(照片來源:My Jewish Learning)

中世紀時,除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除地中海一帶外的歐洲猶太人,大多屬於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與「塞法迪猶太人」(祖籍在伊比利半島,守著猶太傳統的西班牙裔猶太人)外,還有經常被與塞法迪猶太人搞混的「米茲拉希猶太人」(Mizrahi Jews),米茲拉希猶太人指的是西亞與北非猶太社區的後裔,例如來自於伊拉克、庫德族(Kurdish)、黎巴嫩、敘利亞、土耳其、伊朗、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 Tunisia)、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猶太人

「葉門猶太人」(Yemenite Jews),葉門猶太人指的是過去或者是直到現今居住在葉門的猶太人後裔,他們有著獨特的宗教傳統,將他們與其他猶太社群分別出來,他們也被稱為所有猶太人中「最猶太」的人與將希伯來語保存得最好的人。在葉門,部分猶太人的血統甚至可以追溯至猶大(Judah)、便雅憫(Benjamin)、利未(Levi)與呂便(Reuben),葉門猶太人有三大主要群體:巴拉迪族(Baladi)、沙米族(Shami)以及邁蒙尼教派(Maimonideans,註:深受邁蒙尼德作品影響)。

葉門猶太人。(照片來源:Wikipedia)

進入近代(Early Modern)

十五世紀以後,因著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國家開始搭乘船隻前往世界各處,不僅發展了貿易並促使資本主義(Capitalism)興起。因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歐洲強權在各處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同時也讓更多百姓能搭乘船隻跨洋至其他地方生活與經商,部分猶太社群亦透由此契機,前往美洲。

美國猶太人

披著以色列國旗與美國國旗的猶太人。(照片來源:Politico Magazaine)

美國為現今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國家,並擁有世上數一數二、只僅次於以色列的大型猶太社區。2012年的數據指出,在美國的猶太人口估計約為五百至八百萬人口間。

猶太人最早於十七世紀中期抵達美國,並開始在此生根發展,然而一開始在美國的猶太人並不多,美國獨立(西元1776年)時,整個美國大陸只有約兩千五百名猶太人,大多數分布在東海岸地區(尤其是紐約州),直到十九世紀初,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猶太人開始逐漸增加,主要來自德國與匈牙利,還有部分是來自俄羅斯與羅馬尼亞。

十九世紀的猶太女性。(照片來源:Ukrainian Jewish Encounter)

中世紀開始歐洲的排猶政策,導致猶太人除了經商沒有其他的產業能夠從事,也因著經商與航海業的發展,導致猶太人繼續在列國間移動與建立猶太社區。因著各國的排猶政策,使得猶太人在各民族間彷彿被隔絕般,讓猶太人更珍惜同族,促成他們更容易保留住猶太的傳統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十八世紀民族主義興起

十七至十八世紀時,民族主義(Nationalism)開始在英國與法國興起,接著影響至美國與拉丁美洲地區,十九世紀開始在歐洲盛行,進而在全世界流行。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Ideology),指的是一個國家應該以單一的民族為基礎來形成,也就是由單一民族來組成國家,並透過民族的認同,來穩固國家。

民族主義的思潮影響各國極深,不僅喚醒了猶太民族對自身族群的情懷,也同樣讓形塑各國對自身民族的認同,亦促使某些國家對非本國民族的排外,特別是針對猶太人的排猶與反猶的意識與行動。

從十八世紀末起的東歐地區,原本宛如「已消逝」的希伯來語(Hebrew)被猶太學者深入研究,除了在猶太會堂使用的禮拜詞與禱告詞外,許多學者將希伯來語廣泛運用在文學創作中,試圖藉由猶太社區緊密的網絡關係,重新恢復希伯來語成為猶太人的重要溝通語言。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被東歐猶太人廣為使用的意第緒語(Yiddish)也被大力提倡,為了形塑猶太民族團結一致的歸屬感,若干猶太學者試圖融合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並建構出單一語言與使用希伯來字母來拼寫意第緒文,在十九世紀中葉時應用於許多文學作品與出版的文獻。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不只促成了希伯來語的復興,也透過語言讓猶太人重燃對自己族裔的情懷。

十九世紀種族主義升溫了反猶主義

中世紀開始歐洲的排猶政策,導致猶太人除了經商沒有其他的產業能夠從事,也因著經商與航海業的發展,導致猶太人繼續在列國間移動與建立猶太社區。因著各國的排猶政策,使得猶太人在各民族間彷彿被隔絕般,讓猶太人更珍惜同族,促成他們更容易保留住猶太的傳統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十九世紀反猶主義繪畫中被牛仔威脅的猶太人。(圖片來源:Bancroft Library, Berkeley, CA)
法國反猶主義卡通示意圖。(圖片來源:Alpha History)

然而至十九世紀時,極右翼的社會意識形態「種族主義」(Racism)開始發揚起來,種族主義的基本定義有兩種說法,首先是相信種族解釋了人種性格或能力的差異,並認為特定種族(例如:雅利安人種)優於其他種族;其次是基於對其他種族的歧視與偏見。不論是十八世紀的「民族主義」,或是十九世紀的「種族主義」都升溫了自中世紀起就十分昌盛的「反猶」意識,使得大多數流亡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反猶主義行為。

屈里弗斯圖像。(圖片來源:GOLDNER/SIPA)

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境內屠殺猶太人的浪潮以及法國「屈里弗斯事件」(Affaire Dreyfus,註:法國一宗政治與社會運動事件,一名猶太裔法國軍官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因為當時盛行的反猶主義,而被誤判為叛國罪並直接被消失,而引發了社會上的衝突和爭論。)中西歐發生的反猶事件引發了身為民族主義者的猶太人的擔憂,他們認為唯有建立一個猶太國家(Jewish State),才能使猶太人的生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

撰文|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延伸文章閱讀:

猶太人流散史(九)
猶太人流散史(十一)
猶太人流散史(完結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