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珥節 Purim
普珥節(希伯來語:פּוּרִים,Pûrîm,英語:Purim,又名普林節,意為抽籤),猶太曆亞達月的第十四日、十五日。這個特別的節日記載在聖經以斯帖記,是紀念以色列民族在波斯帝國時代險遭滅種的危機中倖存的節日。因著全以色列人禁食禱告及末底改與以斯帖的努力,得以勝過哈曼的計謀解除了這場危機。
這個節日通常歡樂多過莊嚴。學校停課,公共慶祝活動比比皆是,大人小孩戴著面具,穿上特別的服裝遊行慶祝。行善、交換美味佳餚和舉行正式的節日盛宴都是普珥節特有的慶祝方式。
另外,賙濟窮人、彼此餽贈或是化裝遊行等亦是在普珥節中可見的習俗。
延伸閱讀
故事發生時期約在主前474年是以斯帖被立為王后第七年發生的事。
當時管轄印度到古實127省的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登基,在位第三年,擺設筵席款待各省權貴,王想要炫耀王后瓦實提的美貌,命王后前來,讓各等臣民看看她的美貌,王后竟是不肯,王怒火中燒,便廢了王后瓦實提。
猶大人以斯帖生長在波斯帝國,原名哈大沙,後改為波斯名字以斯帖,她父母雙亡,自幼被叔叔末底改撫養,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約雅斤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在第二批被擄的猶太人當中。
當王派官招聚各處的美貌女子,重新選召王后時,以斯帖也被送入王宮,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他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沒有將自己的籍貫宗族告訴人。
圖片來源:荷蘭博物館
亞哈隨魯王擡舉亞甲族(亞瑪力人後裔,猶大人的仇敵)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過一切的臣宰。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惟獨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見了就怒氣填胸,不但想要除掉末底改,也想要除掉所有的猶太人,於是掣普珥,就是掣籤,擇定十二月就是亞達月,說服亞哈隨魯王消滅通國的猶大人,定亞達月十三日將猶大人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他們的財為掠物。
猶大人危急存亡之際,末底改和以斯帖並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禁食三晝三夜。然後,以斯帖違例進去見王。以斯帖冒著生命危險,擅入內院見王,蒙王施恩免死,便計劃擺設筵席請王帶哈曼一同赴宴。宴後哈曼心中無比歡喜,一出朝門但見末底改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就滿心惱怒。計劃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上頭,以消心頭之恨。
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唸給他聽,才記起末底改曾救王一命,卻未曾賞賜什麼,便定意要尊榮末底改,即命哈曼將王常穿的朝服,給末底改穿上,騎上戴冠的御馬,走遍城裏的街市,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第二次筵席時,以斯帖終於有機會向王說出哈曼的惡謀,求王保全她的命與她族人的命。哈曼不料形勢逆轉,趁王怒氣填胸離開酒席往御園走去時,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求饒,卻引發王的誤會,王盛怒之下,將哈曼處死,把他掛在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
之後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亞達月十三日,原本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抵擋他們。以斯帖求王讓書珊的猶大人,十三與十四兩天都可聚集殺戮仇敵;十五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所以住無城牆鄉村的猶大人,如今都以亞達月十四日為設筵歡樂的吉日,彼此餽送禮物。
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
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
猶太人今日如何慶祝普珥節
1.1 化裝遊行
慶祝普珥節的一些習俗包括喝葡萄酒,戴面具穿傳統服裝遊行慶祝。這個習俗出現的原因之一是:在所羅門聖殿被摧毀之後,上帝似乎從猶太人的故事裡躲起來了,而這個習俗是模仿上帝躲藏在普珥節的故事背後的方式。
1.2 戲劇表演
普珥節戲劇是一種歷史性的漫畫戲劇,它試圖來傳達普珥節的傳奇故事。到十八世紀,在東歐的部分地方,普珥節戲劇已經廣泛地演變成諷刺作品,而以斯帖記所記載的故事是這種夾雜著音樂和舞蹈的作品的講述。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其中有些故事仍是基於聖經上的故事創作的。現在,普珥節戲劇能夠以任何與猶太人和猶太教有關的故事為中心,這樣的故事往往能夠給觀眾帶來愉悅和放鬆感。
1.3 朗誦《以斯帖記》
朗誦《以斯帖記》是普珥節第一項宗教儀式。這項儀式本來僅安排在普珥節當天早晨,即亞達月(猶太教曆12月)的14日,但是,西元三世紀時,名為約書亞(Joshua ben Levi)的拉比規定:普珥節前夜也須進行這項儀式;另外,他提出女性也應參與到誦讀中,因為正是以斯帖王后創造了這場猶太人的奇蹟。
朗誦《以斯帖記》應該用一種傳統的吟唱方式,而不是通常朗誦《摩西五經》時的方式。此外,一些詩歌和段落應用朗誦《耶利米哀歌》的方式,因為他們充滿悲傷的情緒,有些還反映了猶太人遭流放的場景。
1.4 滅沒哈曼之名
《以斯帖記》中,哈曼的名字共出現54次,在吟唱期間,每當哈曼的名字被讀出來時,聽眾必須發出噪音蓋過哈曼的名字。這項傳統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時法國和德國拉比的領袖薩菲斯茨(Tosafists)。《米德拉什》中對申命記25:19的注釋中提到「你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塗抹了,不可忘記。」。最初的做法是將哈曼這個亞瑪力人後裔的名字寫在兩塊光滑的石頭上,然後互相碰撞發出噪音,直到朗誦名字的聲音被蓋過。有些人則把哈曼的名字寫在鞋底上,一提到他的名字就開始跺腳以示輕蔑。
1.5 贈送食物和接濟窮人
《以斯帖記》中規定「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是普珥節的一項習俗。根據《哈拉卡》的規定,每個成年人應該贈送給另一個人兩種不同的食物,還要給兩個貧困的人慈善捐款。給予窮人的慈善捐款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足夠支付一頓普通餐飯的現款,接濟窮人的花費最好比互送食物的花費多一些。
在猶太教會堂,募集慈善捐款是普珥節的一個慣例,募集到的善款會分配給貧窮的人。何謂貧窮並沒有特定標準,只要願意接受救濟就可以領取。最貧窮的猶太人也有義務去施捨,即使他自己都需要靠救濟度日。
行善是普珥節的一個核心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施捨者和接受者都是以匿名來掩飾自己的身份,以此來保護接受者的尊嚴。而這個習俗也被認為是一種模仿上帝躲藏在普珥節的故事背後的方式。
1.6 傳統食物
在普珥節,德系猶太人吃的三角點心被稱為哈曼的口袋或者是哈曼之耳。這種甜糕點先被卷著切成了圓形,包上傳統的罌粟子餡兒;然後將這種包裹著或露出的餡的糕點做成三角形。近年來,梅乾、椰棗子、杏、巧克力也用來做成餡。大多塞法迪猶太人吃一種被稱為Fazuelos的烤點心。這些點心都被稱為哈曼之耳(Oznei Haman)。
猶太人也有在普珥節吃堅果和種子的習慣。據塔木德所說以斯帖王后在亞哈隨魯宮中只能吃到這些食品,因為她沒有吃猶太人食品的機會。三角餛飩是一種以熟肉,雞肉或肝和湯為餡的餃子,這是德系猶太人在普珥節吃的傳統食物。把肉藏於餃子裡習俗與以斯帖記的另一個典故相關—上帝似乎躲在了幕後。
Aranygaluska是一種由油炸麵團和香草奶油組成的甜點。它是有猶太人血統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人的傳統食物。
各種猶太人社群烘烤的麵包也各不相同。摩洛哥的猶太社區烘烤一種叫做奧霍斯.德.哈曼普珥節麵包,也叫哈曼之耳,有時還會被烤成哈曼的頭和眼睛的形狀。這種麵包由雞蛋做成,通過拔掉它來暗示著哈曼的毀滅。在波蘭猶太人,有一種叫Koilitch的葡萄乾白麵包。它在一個長的圈上烘烤而成,上面點綴著彩色糖果。這樣做原因是為了喚起節日歡樂的本質。
聖經: 以斯帖記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