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運動後對埃及基督徒的迫害加劇
「埃及基督徒面對穆斯林的逼迫,拒絕否認他們的信仰。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為信仰而活,這是非常真實的見證。」
2021/12/02
長期以來,埃及的科普特教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生活在穆斯林占絕大多數的環境,面臨著許多困難。據報導,當「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事件爆發,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在取得政權後,基督徒所受的苦難也隨之加劇,但我們卻無法取得有關這些社區情況的正確資訊。
為了更清楚掌握當地的情況,《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Today)專訪了馬利奧·波特拉神父(Mario Alexis Portella)。他在梵諦岡任職,是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神父,也是佛羅倫斯總教區秘書長(Chancellor of the Archdiocese of Florence)。馬利奧神父曾多次訪問埃及,清楚瞭解當地基督徒所面臨的情況。
《以色列今日報》:穆斯林兄弟會是在埃及創立,雖然這個組織被現任政府所禁止,但這些伊斯蘭信徒在當地依然十分活躍。基督徒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馬利奧神父:科普特基督徒已建立穩固深厚的信仰根基,即使處在被伊斯蘭教徒逼迫的環境,依然能夠存活。科普特教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會之一,即使面對排擠、騷擾與迫害,科普特基督徒依然堅定不移,堅守基督的教訓。
從2011年開始,在埃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下台後,埃及沒有一個族群比科普特基督徒遭受更多苦難。從那時候起,對他們的逼迫就自動開始出現。教會和學校遭燒毀,和平示威人士被屠殺。穆斯林兄弟會和其他伊斯蘭政黨在九個月後的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穆斯林兄弟會當時推舉自己黨內人士穆罕默德.穆希(Mohammed Morsi)在2012年就任埃及總統。
同年,穆希賦予自己無限大的權力,其政黨根據「伊斯蘭教法」(Sharia Law)草擬新憲法。穆希總統主政時期,在激進派伊瑪目(Imam,清真寺教長,地位崇高)的支持下,基督徒經常遭到刑求與謀殺;基督徒孩童的綁架事件也明顯增多。
雖然有些人為了躲避迫害從埃及移居海外,但科普特基督徒依然拒絕否認他們的信仰。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為信仰而活。對於我們這些信仰耶穌基督的人來說,這是非常真實的見證。
在埃及新政府的執政下,科普特基督徒現在是否享有更多的宗教自由?
照理說,在埃及總統阿普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的執政下,科普特基督徒應該可以免於宗教迫害。科普特教會公開支持塞西成為總統候選人,因為塞西承諾當地基督徒,要讓他們獲得公平對待、保障人身安全與宗教自由。
2014年12月,塞西在艾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時告訴穆斯林伊瑪目,要他們對中東地區日益增長的極端主義負責。他甚至採取某種象徵性舉動,例如在2015年聖誕夜,參加在開羅聖馬可東正教大教堂(Saint Mark’s Orthodox Cathedral)舉行的彌撒,這在埃及總統中尚屬首次出席。
但令人遺憾的是,對當地基督徒的逼迫只有變得更糟。
我不只是指某些暴力頻傳的地區,像是多年來,穆斯林極端份子恐嚇、謀殺西奈半島的小型科普特社區居民,導致居民被迫遷徙。我也是指這些科普特人在法庭上遭受的不公平對待。例如,教堂遭到穆斯林恐怖份子破壞後,除非先獲得埃及政府許可,否則基督徒就無法重建教堂,但他們通常會遭到政府否決。
阿拉伯之春運動爆發前,在穆巴拉克總統主政時期,激進主義是否受到更多「約束」?對埃及基督徒而言,情況是否較為理想?
我們必須牢記,在穆巴拉克總統主政時期,他為了要繼續執政,往往忽視伊斯蘭團體對非穆斯林人士的暴力行為。他這麼做是為了在世俗派與伊斯蘭派系之間取得些許平衡。
什麼是導致目前伊斯蘭激進主義日益增長的原因?
問題不在於伊斯蘭教在穆巴拉克下台後,是否變得更激進;而是要追溯伊斯蘭教在草創之初造就了伊斯蘭民族主義(Islamic Nationalism)的興起。這種以現代形式表現的民族主義逐漸在埃及成形,於是誕生了現在西方所謂的「激進伊斯蘭」(Radical Islam)。
從先知穆罕默德(Prophet Mohammed)時代開始,就已「建立」所謂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的穆斯林視自己為阿拉選民。現代伊斯蘭民族主義(又作伊斯蘭主義 Islamism)是在現代土耳其第一任總統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在1924年廢除哈里發(Caliphate)後才得以發展。此後這些民族主義者發起一場以阿拉伯伊斯蘭(Arab-Islamic)身分作為政治主張基礎的運動,尤其是在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和1973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爆發後。
換言之,「激進伊斯蘭」之前一直相當沉潛,直到阿拉伯穆斯林團結對抗共同敵人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才被喚醒。雖然這種泛阿拉伯運動(Pan-Arab Movement)以失敗告終,但穆斯林兄弟會和其分支卻接手泛阿拉伯國家留下的遺緒。穆斯林兄弟會在1970年代取得了進展,當時穆斯林世界多數地區的年輕學子和中低階層對伊斯蘭教義及信仰活動產生了興趣。這股熱潮影響了哈馬斯等團體,但他們發動聖戰的對象不只限於以色列和西方國家。
由於穆斯林兄弟會相信伊斯蘭普遍主義(Islamic universalism;‘alamiyyah),認為這是穆斯林必須實踐的絕對原則。因此穆斯林兄弟會創立的伊斯蘭民族主義,讓許多所謂的激進份子最終將伊斯蘭宗教上的命令付諸行動,這樣的命令要求對所有非穆斯林人士訴諸暴力,尤其是對科普特基督徒。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today)
文章日期:2021/12/02
翻譯|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