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完結篇)

1973年11月21日,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和國防部長摩西.戴揚在戈蘭高地會見軍隊。(圖片來源:Ron Frenkel/GPO)

戰後四個月,以色列群眾不滿政府在戰爭中的表現,發起抗議活動。最讓人民感到憤怒的一點,在於戰爭爆發前,已有許多徵兆與情報顯示戰爭迫在眉睫,但政府高層所做出的決定與忽視,造成戰爭初期慘烈的傷亡,以色列最高法院也展開戰爭咎責的調查,1974年4月調查報告結果卻是拔除了國防軍參謀總長大衛.拉扎爾(David Elazar)與軍事情報局局長以利.澤拉(Eli Zeira)及情報機關阿曼(Amam)的幾名負責人的職位,然而這樣的結果無法撫平民眾的怒火,民眾認為這些被點名的負責人只是「執行」上層的決策,真正該負責的應該是總理與國防部長。最終在4月11日,梅爾夫人辭職,內閣解散,連曾被梅爾夫人慰留兩次的戴揚部長也一同下台。

與埃及的和平進程-大衛營協議

戰後埃及與以色列所簽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中東第一次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首次與以色列進行公開對話。從六日戰爭以來承受著戰敗結果的埃及,埃及薩達特總統知道無法在軍事上擊毀以色列,於是找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方式。薩達特在1977年11月做了史無前例的行動—參訪以色列,他成為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舉動也代表他承認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

參訪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埃及薩達特總統。(圖片來源:Miki Tzarfati/GPO archive)

因著他的參訪,隔年1978年9月中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邀請薩達特與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梅納罕.比金(Menachem Begin)前往美國總統的行宮「大衛營」(Camp David)進行會談,最終談判成功,以色列與埃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A Framework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與「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A Framework for the Conclusion of a Peace Treaty between Egypt and Israel) 兩份文件,即「大衛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第二項文件更是促成以埃雙方在1979年3月26日簽訂的「埃及與以色列和平條約」(Peace Treaty Between the State of Israel and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使得以色列與埃及朝著關係正常化前進,陸續開通雙方航班,埃及供應以色列石油,還有雙方進出口商品與開放旅遊等。以色列也撤出在西奈半島的軍隊,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以換取兩國間長久的和平。

1978年埃及總統、美國總統與以色列總理在大衛營會面。(圖片來源:Middle East Monitor)

1979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和以色列比金總理。(圖片來源:Arab News)

1979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和以色列比金總理於華盛頓簽署合約時。(圖片來源:Algerian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Studies)

然而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以埃間的互動感到十分不滿,認為作為阿拉伯國家聯盟領導者的埃及,此和平進程的舉動背叛了阿拉伯其他國家,故將埃及逐出阿拉伯聯盟。最終薩達特總統在1981年於開羅舉行的贖罪日戰爭八週年閱兵儀式上遭士兵刺殺,最終送醫後不治身亡。

埃及空軍穆巴拉克將軍(左)與薩達特總統(右)在開羅參與閱兵儀式。(圖片來源:美聯社)

從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至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25年來無數的死傷換取了以色列與埃及的和平,自第四次中東戰爭後至今,埃及沒有再向以色列發動任何一場戰爭,彼此在政治、外交與經濟上互相合作,締造出中東少數與以色列共處的和平地帶。

以色列雖然在戰爭第二週力挽狂瀾,反轉初期混亂與死傷慘重的劣勢,自南與北雙向攻擊敵軍並戰勝,史無前例快速反轉戰況,然而獲勝從來就不是以色列最期盼的事,「和平」才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所渴望的,最終在以色列多位領袖,如總理梅爾夫人、國防部長戴揚與國防軍將領們的下台後,第四次中東戰爭正式落幕。

延伸閱讀及影片觀賞: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一)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二)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三)
中東第一次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影片)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
中東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

撰寫|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