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二)

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埃及這次做好充分的預備,特意選擇在1973年10月6日,正好是猶太節期的「贖罪日」,進攻以色列。按著猶太教習俗,以色列人在贖罪日當天會進行禱告與齋戒,屆時全國會進行交通管制,道路將會封閉,各行各業也會歇業。埃及故意選在這天攻打以色列,為的就是要讓以色列完全措手不及。

埃及軍隊人數輾壓以色列軍隊。(圖片來源:Ynet News)

鎮守邊境的以色列士兵在10月5日中午才正式收到軍方最高層級的戰略命令,距離埃敘聯軍發動攻擊只剩一天,以軍緊急召集部隊、整理軍備武器及物資,然而收到的消息是敵軍會在10月6日晚上六點發動攻擊,想著還有時間緩衝的以軍不知道的是在6日下午二點,埃及與敘利亞各自朝著蘇伊士運河與戈蘭高地展開炮擊,即使人力及物資還未到位,以色列軍方依然趕緊還擊並全力抵擋敵方的攻勢。

「滿月行動」開始,埃及攻破巴列夫防線

埃及軍隊試圖穿過以色列設置的巴列夫防線,以色列工程專家認為,要突破這道防線,埃及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突破,所以當蘇伊士運河西岸出現大量埃軍戰車的聲響時,駐防在防線附近的以軍,並未嚴陣以待。

埃及薩達特總統與埃及將領討論如何奪回西奈半島。(圖片來源:AP Photo)

然而以色列低估埃及的決心,埃及為了衝破防線,在這裡特地調動兩個軍的兵力(約12萬兵力),並早為攻破巴列夫防線做了十足的準備,藉由猛烈的砲火掩護,派出冒著必死決心的數千名埃及士兵迅速通過蘇伊士運河,使用高壓水泵(water pump),集中水力向巴列夫防線射擊,防線瞬間變成沙流,幾個小時後,埃及成功在巴列夫防線開了多道缺口,其餘埃軍就著這些缺口朝以色列進攻,本以為埃及要花一天才能突破防線的以色列,沒想到埃軍的進攻速度如此迅速,寡不敵眾的以色列軍隊立時陷入一番苦戰,最終只有防線最北邊的一個據點成功防守直至戰爭結束,其餘據點都被埃軍攻破,埃及在巴列夫防線的成功,是失敗的25年來第一次戰勝的標誌。

穿越蘇伊士運河的埃及軍隊。(圖片來源:Wikipedia)

越過蘇伊士運河,高興的埃及士兵。(圖片來源:Reddit)

記取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教訓,從西奈半島淺灘登陸的埃軍,並未長驅直入奔向以軍,而是確保自己不會脫離地對空飛彈(Surface-to-Air Missile,又稱為「防空飛彈」)的範圍,以防再次暴露成為以色列空軍攻擊的目標。埃及也在停火線部署了大量的地對空飛彈部隊,抵擋以色列空軍的攻擊,因為當時以色列空軍對此並未找著有效的反制方法。無法空襲的情況下,以色列派出地面裝甲部隊,但埃及早已預料以色列的行動,部署相當數量的反裝甲武器,平均每3名埃及士兵就有1人配備反裝甲武器,以色列此時才意識到埃及非贏不可的戰鬥決心。即使雙方兵力上有著懸殊的差異,甚至迫在眉睫而必須讓後備軍隊直接上陣,但以色列漸漸找回面對敵軍的步調,開始整軍並拿出相應的心志,竭力對抗埃及。

埃及進攻西奈半島路線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埃及軍隊在蘇伊士運河一處插國旗時歡呼雀躍。(圖片來源:AP Photo/Pool/Ahmed Tayeb)

10月8日,本已退休的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立刻返回軍隊,迅速復職並成為指揮官,他率領以色列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打破埃及進攻的後盾,經歷一番激烈戰鬥之後,夏隆的部隊包圍埃及第三軍,當時夏隆指示以軍在高地插上以色列國旗,這樣埃及人回頭就能看到他們被困在水面上,當日戰鬥結束時,雙方暫時沒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彼此退居各自陣地並再次整軍戒備。

10月9日,在以色列損失大量的軍備武器後,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爾夫人(Golda Meir)呼籲國際希望能獲得援助,歐洲國家全數拒絕,僅美國答應要支援以色列,尤其是在蘇聯開始支援阿拉伯國家軍火的情況下。

西奈戰場被炸毀的以色列坦克。(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10月10日美國決定要運送軍火與物資至以色列,當時只有以色列航空(El Al)願意負責這項行動,然而因為美國高層內部利益上的糾葛,以及運送物資到以色列的這趟航線,找不著中繼點(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願意開放自己的機場給以色列使用,因為害怕戰後會被阿拉伯國家抵制)直到葡萄牙開放拉日什機場,美國得以成功安排物資運送行動,最終行動推延至10月14日才正式將軍備資源開始載往以色列,是謂「五分錢救援行動」(Operation Nickel Grass)。緊要關頭時得到來自美國的幫助,迅速補足以色列在戰爭初期損失的武器,這項行動也被稱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動」。

10月14日以色列國防軍運送來自美國的軍備物資。(圖片來源:Israel State Archives)

西奈戰事轉折點

以色列在初期已有656名以色列士兵在戰鬥中陣亡,受傷人數達到2,000人,相比過去的戰爭,以色列這次實在損失慘重,以色列高層知道已經無法再拖延下去,緊急召開會議要在48小時內決定他們下一步。根據摩薩德的情報,13日晚上,有部分埃及軍隊準備潛入,以色列決定若埃及展開攻擊,以色列將予以回應,以色列知道唯有埃及主動派出大量裝甲師,以色列才能反擊(若以色列先發動裝甲部隊,獲有強大反裝甲武器的埃及,得以輕而易舉的阻止以軍,對以色列而言會消耗他們的武力)。所以當埃及總統薩達特下令埃及發動攻擊,以色列知道這是他們的機會,並在接受陸陸續續來自美國的軍備物資後,以軍阿里爾.夏隆指揮官帶領裝甲師,頑強迎擊埃及裝甲部隊。

整兵後穿越蘇伊士運河,以色列傘兵沿著開羅公路行進。(圖片來源:Ron Ilan / GPO)

10月14日西奈半島爆發大規模的以色列與埃及裝甲戰,這是埃及自贖罪日以來最大的一波攻擊,然而埃軍完全戰敗。西奈戰役戰局翻轉的主要原因,除了美國的軍援外,就是埃及選擇攻擊的地方,以色列早以佈局完善防禦的陣地,以致埃及當天便痛失近200輛裝甲戰車,以色列僅損失10輛。

以色列坦克在西奈半島駐紮。(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以色列大規模的反擊行動代號為「勇敢壯士行動」(Operation Stouthearted Men),一改過去大幅仰賴空軍支援奪得制空權的戰術,這次首先善用步兵發起攻勢,大量以色列步兵透過輕型充氣船渡過蘇伊士運河,迅速擊毀埃及部署的地對空飛彈基地與反裝甲飛彈基地,反轉戰局弱勢之態,在挫敗埃及陣地後,再輔以具壓倒性優勢的裝甲部隊及空軍支援,繼續向埃軍前進。17日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架設臨時浮橋,大批以色列步兵師南下,切斷埃及原先設定要撤回埃及的後路,埃及再度陷在被以軍夾攻的危勢,當時以色列軍隊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僅剩下99公里。

以色列裝甲車使用臨時浮橋跨越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Archive)

10月22日,聯合國在美蘇談判後,下達停火決議,命令以色列與埃及立即停止戰爭,然而埃及違反停火令,依舊在22日當晚攻擊以色列裝甲車,於是國防部長摩西.戴揚(Moshe Dayan)同意以色列部隊繼續向南進攻埃及第三軍團。隔日,蘇聯偵查機發現以色列向南推進,譴責以色列,美國得知後也向以色列施壓,不希望以色列再往南推進,美國國務卿季辛格(Kissinger)告訴以色列絕對不可以摧毀埃及第三軍團,權衡之下以色列最終也收手。直到26日,戰鬥全都結束,西奈戰場上只剩下一些偶發的衝突事件。

埃及薩達特總統最終同意只要以色列肯讓埃及第三軍團獲得非軍用物資補給(食物與水),則願意與以色列進行對話,最終薩達特簽署由美國提出的協議,以埃雙方達成休戰協議,以色列開始撤出部隊,直到1974年3月5日撤完所有部隊。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與埃及的西奈戰場到此為止。

之後以色列也按照協議,將西奈半島部分地區歸還給埃及,甚至在1978年,以色列繼任總理梅納罕.比金(Menachem Begin)與埃及薩達特總理簽下了「以色列與埃及和平條約」(Peace Treaty Between the State of Israel and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1982年歸還西奈半島最後一部份區域給埃及,至此以色列與埃及再也沒發生過戰爭,以埃間正式達成和平共處的生活。

1982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Jimmy Carter)和以色列比金總理在簽署和平條約時握手。(圖片來源:美聯社)

延伸閱讀及影片觀賞: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三)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完)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一)
中東第一次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影片)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
中東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

撰寫|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