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一)
以色列自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建國,從2000年的亡國史中,再次回到世界的眼前,然而復國後的以色列始終不討周邊阿拉伯人的喜歡,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搶奪了他們的土地(巴勒斯坦)。1949年至1967年間,以色列東部由約旦控制著,約旦掌管耶路撒冷以及巴勒斯坦人居住的約旦河西岸,西南部的西奈半島及加薩走廊則由埃及管轄,至於北部戈蘭高地則屬於敘利亞控管的區域。
01-588x1024.gif)
第三次中東戰爭前,以色列國土。(圖片來源:Jewish Virtual Library)
引爆戰爭的導火線:
自1947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與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從未放棄將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的野心,期間兩方衝突也未間斷,然而再度引發戰爭的導火線是1967年4月7日發生的擦槍走火,當日兩台以色列曳引機(tractor)在有爭議的土地上工作,這些土地平時是敘利亞哨所忽視的地方,當以色列農夫耕作時,敘軍自戈蘭高地開始向以色列曳引機發射砲彈,以色列地面部隊立刻還擊,直至敘利亞炮彈落入以色列基布茲泰爾-卡齊爾(Kibbutz Tel-Katzir)時,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要求政府授權空軍對沿線4個敘利亞哨所進行攻擊,局勢迅速惡化。
02-737x1024.jpg)
1967年的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伊扎克.拉賓。(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
一次的擦槍走火,讓積累許久的憤怒及不滿徹底爆發。埃及軍隊在5月15日開始整兵進入西奈半島,集結在以色列邊境附近,看見敵軍軍隊集結的以色列也立時進入警備狀態。
03.jpg)
埃及納瑟總統。(圖片來源:Egypt Today)
忍無可忍的以色列:
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鎖西奈半島與蒂朗海峽(Strait of Tiran),蒂朗海峽是一條位於西奈半島與沙烏地阿拉伯間的狹窄海峽,北連阿卡巴灣(Gulf of Aqaba),南通紅海,是以色列在紅海上唯一的出海通道。以色列船隻及載運貨物前往以色列的貨船被限制不得經過蒂朗海峽,亦阻止對以色列的石油供應,這些舉措違反聯合國海洋法的「領海與鄰接區公約」,以色列將這項封鎖行動視為攻擊,美國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建議以色列不要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但劍拔弩張的局勢讓聯合國認為戰爭一觸即發。
04.jpg)
美國詹森總統警告以色列不要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圖片來源:BBC News)
埃及納瑟總統並未因此停止任何行動,幾乎每天向以色列挑釁,堅決不接受與以色列共存。5月30日,埃及進一步與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簽署五年共同防禦條約,伊拉克在6月4日加入阿拉伯軍事聯盟;此外,科威特、阿爾及利亞、蘇丹也成為阿拉伯世界共同防禦的一員。
05.jpg)
1967年5月22日,埃及納瑟總統在西奈空軍基地與空軍飛行員見面。(圖片來源:BBC News)
06.jpg)
1967年(左)約旦國王胡笙.賓.塔拉勒(King Hussein I)與(右)埃及納瑟總統在開羅會面。(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致勝關鍵之事前準備:
深知與敵軍兵力的懸殊差距,為了取得優勢,以色列透過摩薩德(The Mossad,註:以色列情報及特殊使命局)搜集阿拉伯聯軍的情報,得知敵軍交班時間、軍事基地各項部署情況等詳細資訊,以色列訂定「焦點計畫」(Operation Focus),加強訓練空軍,從快速為戰機加滿油至重新出動再返回,以色列謹慎訓練每位飛行員與地勤人員,確保所有細節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並重複操練著。
以色列決定不正面迎擊埃及在通往西奈半島路上所設下的堅固防禦,而是從一個讓敵軍意想不到的「空襲」來展開攻擊,出其不意的戰術及緊鑼密鼓的訓練,讓以軍蓄勢待發,於是6月5日,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下令進攻埃及,開啟六日戰爭的序幕。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二)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三)
中東第三次戰爭—六日戰爭(完)
中東第一次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影片)
中東第二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中東第四次戰爭—贖罪日戰爭
中東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