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字級-+=
簡体 繁體
簡体 繁體

猶太人可以從基督徒身上學到什麼

我們需要瞭解為何我們會這樣思考,以及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思考。

2022/01/03

(照片來源:Noam Revkin/Flash90)

個人瞭解並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是相當明智而有用的做法,即使這樣的理解通常未經修飾、定義或不完整。我的世界觀是建立在宗教信仰與靈性上。在我致力於瞭解我個人的世界觀時,我瞭解到這個世界觀是由許多方面所組成的。有些我看得見也能夠明白,但即使這些面向也只是當中的一部分。

我開始意識到,我個人的世界觀是透過猶太教的角度,也就是從「後福音派」(Post evangelical)、「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宗教存在主義」(Religiously Existential)、「哲學性宗教觀」(Philosophically Religious)、「新哈西迪」(Neo-Hasidic)和「新正統派」(Neo-Orthodox)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當我試著將這些想法加以整理,並指出形塑我世界觀的各部分時,我會將每個部分與特定的思想家進行連結。這不是說我的觀點正確地反映這些思想家的想法,也不是說我試著完整描述他們的想法。而是我試著將著名思想家的想法與自己的觀點相連結,並對他們的想法加以詮釋,再將這些想法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藉以形塑我個人的觀點。

或許這種種的思考能夠讓其他人有所啟發,反省為何我們會用這樣的方式思考、信仰宗教以及看待這世界。以至於幫助我們,導引我們的生活向前邁進,為我們這段尋找真理、人生意義與自我實現的旅程中提供指引,讓我們對這段旅程有更清楚的認識。

 

後福音派

在開始這個系列單元之前,讓我先解釋所謂的「後福音派」(Post evangelical)指的是什麼。過去的猶太教與基督教在許多方面處於對立。不論在宗教上還是在社會層面,這兩大宗教之間的互動不是對話或相互尊重,而是衝突、對立與爭論不休。

基督教界對猶太人傳福音也經常採取咄咄逼人的姿態。猶太教也以反宣教士(Counter-Missionary)作為回應。今天這些情況已有所改變,在西方世界的後現代時代,宗教信仰與委身似乎處於被動狀態。

我所說的「後現代」(Post-Modern)不是指「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或「虛無主義」(Nihilism),而是指個人主義的態度導致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的弱化,有太多資訊隨時都可以取得,因此削弱了思想與制度樹立的權威。批判理性主義(Critical Rationalism)成了一種普遍的主流思維、信仰或無信仰方式。

這對宗教信仰來說不一定是壞事,雖然看起來似乎如此。這對信仰來說,其實也有好處。讓原本接觸不到的宗教思想增加了曝光度;讓信仰成為個人經驗,不再受到宗教團體控制,需要他們的認可卻有名無實。對於猶太教和基督教,還有他們的信徒來說,這表示雙方之間的對話不再侷限於狹隘的教條論戰。

猶太人和基督徒不再需要互搶地盤。他們現在可以向彼此學習。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展從西元一世紀開始就是齊頭並進,而且相互影響。其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猶太人禱告時要蒙頭,基督徒傳統上禱告不蒙頭。這並非出於偶然,代表在中古世紀開始之前,這兩大宗教就彼此對立,造成雙方發展嚴重失衡。如今顯示各方都願意從不同以往的做法中受益,而且彼此相互學習。

我不打算淡化歷史上多數打著基督教名義對猶太人犯下的種種罪行。我的意思是,這與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內容無關。今天的基督徒不該為中古世紀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負責。同樣地,我不會單單因為自己曾經是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就要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犯下的罪行,或是過去幾代以色列人犯下的其他罪行負責。這部分不是我們所處世代的責任。

邁克.威西格拉德(Michael Wyschogrod)(照片:創用Creative Commons)

知己前要先知彼

猶太神學家邁克.威西格拉德(Michael Wyschogrod;1928-2015)代表我這方面的想法,並影響我的世界觀。他在哲學與宗教教育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精通神學。

他既是神學家、哲學家,更是宗教思想家,並具有知識涵養與精神內涵。

他從正統派猶太人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與寫作,在持守猶太人對基督教的清楚界線中,又主張與基督教進行對話是猶太教認識自己的必要步驟。基於這個想法,你可以藉由檢視自身觀點的界線,與察覺「他者」(The Other)的起點來瞭解自己。對猶太教來說,基督教就是他者,不是伊斯蘭或是任何其他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不只有共通的歷史,還共同擁有《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的神聖文本。猶太教只能與基督教真正進行宗教之間的神學對話。欲作好鄰居,先修好籬笆(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要認識自己之前先從認識對方開始。

威西格拉德指出,猶太人可以從基督教學習認識神學。猶太教當然也有各派神學,但卻往往不是這麼直接易懂。其代價是猶太正統派內部的各派別都受到外來神學思想的影響,但在猶太教內卻沒有適當論述來消弭神學觀念相互矛盾帶來的鴻溝,或能夠從中受益。

威西格拉德呼籲神學應該要明確。他與瑞士知名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保持聯繫。根據梅爾.索洛維奇克(Meir Soloveichik)的說法,他甚至自稱是猶太巴特。巴特代表一種以忠於《聖經》文本為主要詮釋方式的神學實踐。這種方式接受文本詮釋超出字面意義,但不能斷然否定文本,或在詮釋時缺少「知識上的誠信」(intellectual integrity)。威西格拉德直言不諱地批評哲學對猶太神學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傑出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Maimonides;又稱拉姆巴姆 Rambam)帶來的影響。

直到今日,邁蒙尼德依然是備受景仰的猶太律法權威,以及12世紀的猶太思想哲人,但他主張的抽象哲學思想有時無法真實反映《聖經》中的上帝。邁蒙尼德推崇亞里斯多德,並且從這個角度來詮釋《聖經》,讓《聖經》神學的所有字面意義實際上都隱含著哲學概念。邁蒙尼德這種詮釋方法以極深奧的方式寫作與出版,以至於欠缺明確的神學立場讓其他人可以進行思考與探討。

研經中的拉姆巴姆。(照片:Public domain)

我關切的不是邁蒙尼德,我在這裡不一定能恰如其分地代替他說話。我主要關切的是神學思考、《聖經》詮釋,以及追求屬靈真理。邁蒙尼德代表的是猶太教中從理性層面追求認識上帝。一個人對上帝的認識會影響他們對《聖經》的詮釋,也會影響他們日常生活中對信仰的想法與實踐—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影響。我關切的是猶太教中讓《聖經》與《聖經》中的上帝失去任何實質屬靈意義的基本神學觀,因為上帝被簡化為哲學概念。

這道藩籬的另一面就是威西格拉德的立場,他毫無疑問地承認自己的立場接近基督教。根據定義,《聖經》中的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Personal God)。他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及其後裔的神。上帝的特性就是愛,這位介入世界與歷史的上帝是眾人祈求的對象。為了猶太教的屬靈健全而向基督教學習,這樣重要的根本修正有其必要。當然,基督教也能夠從學習猶太教中獲益良多,但我在這裡關心的是,猶太教可以從研究基督教學習認識自己。

這種以信仰為基礎的世界觀仍然願意敞開心聆聽另一方,並向對方學習,因此被稱作「後福音派」(Post-Evangelium),以威西格拉德為其代表。因為這種世界觀超越中古世紀時代的宗教辯論與迫害,理解我們在歷史上的定位。這是一種由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促成的多元主義。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討論後現代主義。

當有人不能確定其立場時,就沒有安全感。那麼這個人也就無法真正與人交往。

這種缺乏對話的代價就是減少學習與發展停滯。傳統的宗教辯論和護教學(Apologetics)也缺乏對話,沒有為那些願意傾聽與接受改變的人留下太多空間。正如我所說的,神學本身只是猶太教如何從基督教受益的其中一個例子。這也是猶太人可以向基督徒學習的例子,瞭解《聖經》中的上帝是一位願意介入這個世界、有位格、永活且慈愛的上帝,而不是激發猶太教許多人的想像,只是抽象哲學與人文主義的神。

文章來源: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today)
文章日期:2022/01/03
翻譯|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