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流散史(上)
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記載,猶太人(Jew,希伯來語:יְהוּדִים)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Abraham),亞伯拉罕作為遊牧民族,屬於閃米特人(Semitic People),帶著妻小,回應神的呼召,踏遍迦南地(在現今以色列國、巴勒斯坦與黎巴嫩地區)並居住於此。亞伯拉罕逝世後,直到他的後代以色列(Israel,原名為雅各),因遭遇饑荒,則決定舉家遷移至埃及避難。然而這一住就過了約400年,從當年的一個家族,增長為超過百萬人口的大族,因為人口眾多,導致埃及的法老苦待他們,最終猶太人在摩西(Moses)的帶領下離開埃及,再次回到神所賜給他們先祖的應許之地(Promise Land),也就是現在的以色列(State of Israel)。
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示意圖。(圖片來源:Trinity Anglican Church)
以色列,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地中海東岸,向北連接黎巴嫩與敘利亞,向東與敘利亞及約旦接攘,西南邊則是埃及的西奈半島。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自古以來以色列就是許多王朝與強權爭奪的位置,在經歷多國的佔領與殖民時,原先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被列強驅逐出去,因著各樣的原因與當時殖民的政策,導致猶太人遍佈世界各處,這就是猶太人的「流散」(diaspora,希伯來語:תְּפוּצָה,Tfutza)或稱為「流亡」(exile,希伯來語:גָּלוּת,Galut),指的就是以色列人(猶太人)離開祖先所居住之地,並定居在世界各地。
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示意圖。(圖片來源:Trinity Anglican Church)
進入希伯來曆5782年(西元2021年)時,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的猶太人口總數已多達近1520萬人,其中有超過694萬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其餘的人則分散在其他國家。
2019年以色列百姓慶祝復國71年。(圖片來源:Jewish Journal)
流散的定義
猶太人「流散」的開始指的是從西元前8世紀,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所滅後,以色列百姓經歷亡國後被開始被流放在外的歷史。在流亡的過程中,人們將以色列人稱為「猶太人」(Yehudim,希伯來語:יְהוּדִים),在聖經《以斯帖記》中,「猶太人末底改」是聖經第一次提到「猶太人」一詞。
猶太人從西元前8世紀流亡在外至今已經超過兩千多年,在第二聖殿被毀之前(西元70年),猶太人經歷兩次主要的大流散,日後雖然陸陸續續都有回到以色列的猶太人,然而回到以色列地居住的猶太人數量,仍然遠低於散居在列國的人數。
詹姆斯.迪索(James Tissot)1896年的畫作,描繪猶太人流亡的情景。(圖片來源:Wikipedia)
流散前的以色列王國
在了解猶太人的流亡過程之前,必須先回到以色列建立的第一個王國「以色列聯合王國」(Kingdom of Israel,西元前1047-930年),從這時候開始,以色列人開始實施君主制,有了國家與負責統治管理的國王作為領導人,在歷經三任國王「掃羅」(Saul)、「大衛」(David)和「所羅門」(Solomon)後,以色列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國」與南國「猶大國」。
北國「以色列國」與南國「猶大國。(圖片來源:Wikipedia)」
西元前931年,以色列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國」與南國「猶大國」。北國「以色列國」首都位於撒馬利亞(Samaria),而南國「猶大國」的首都則是位在耶路撒冷(Jerusalem),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除了猶大支派與便雅憫支派屬於猶大國,其餘十支派皆在以色列國。
西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國在何細亞(Hoshea)第九年時,被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毀滅,亞述帝國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一帶),是驍勇善戰、野蠻且殘暴的民族,打敗以色列國之後,亞述帝國將以色列百姓俘虜至亞述帝國。
一名揮舞狼牙棒的亞述士兵與四名肩上扛著麻袋的被驅逐者。(圖片來源:The Torah Website)
以色列國百姓被亞述俘虜示意圖。(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 Pacific Press Publ. Assoc)
當時亞述帝國擄走戰俘的策略,將百姓從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擄去,盡所能放逐到其他地方,藉以抹滅這些戰俘對國家的觀念並消滅他們的種族。亞述人對以色列國的入侵與擄掠是一步一步進行的,以色列國遭受亞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Tiglath-Pileser III,舊約聖經稱他為「普勒」)、薩爾瑪那薩爾五世(Shalmaneser V)還有薩爾貢二世(Sargon II)的攻打,最終以色列國完全被亞述帝國吞滅,薩爾貢二世將約28,000名以色列人驅逐到哈蘭(Haran,現今土耳其東南部地區)和歌散河(River of Gozan)附近(現今敘利亞與土耳其南方)還有亞述東部的山區,也有部分猶太人被帶到原米底亞王國(Media)所在地(現今伊朗區域)。
以色列國百姓三次被擄掠至亞述。(圖片來源:Wikipedia)
列王記下17:24「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馬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馬利亞,住在其中。」除了被亞述王擄掠出去的以色列國百姓,部分百姓則是逃向南國「猶大國」。亞述王甚至將外族人帶往以色列國,並讓他們住進以色列國原首都撒馬利亞城,讓還留在撒馬利亞城中的以色列百姓,在異族的遷入後,因著通婚而漸漸失去原先猶太人的身份,而這些人最後成為現在所謂的「撒馬利亞人」(Samarian)。至於被帶到亞述地區的以色列十支派百姓,則被世人稱為「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Ten lost tribes of Israel),然而他們並未真正的消失,而是分散在各個地區。以色列國十支派的百姓生活在異文化中,融合當地的生活習俗與猶太傳統,繼續在各地保留著自己的猶太根源。
根據歷史記錄,以色列國十個支派被亞述帝國毀滅後,所流散的確切地點無可考,據傳以色列國被流放的地點是在現代的土耳其、伊朗西北部與伊拉克一帶位置。
亞述方尖碑上描繪以色列國王耶戶(Jehu)向亞述國王沙爾馬那塞爾三世(Shalmaneser III)致敬。(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以色列南國「猶大國」並未像北國一樣立時被完全毀滅,但當巴比倫人在西元前625年時再度奪回美索不達米亞的控制權時(亞述曾剿滅巴比倫過),約西亞(Josiah)王統治下的猶大國淪為亞述人、巴比倫人與埃及人間權鬥爭的犧牲品。
直到約哈斯(Jehoahaz)王繼位,埃及王進入猶大國廢黜了約哈斯王,並將他帶往埃及。西元前605年,巴比倫擊敗埃及後,猶大國成為埃及獻給巴比倫的貢品,而隔年則是猶大國第一次流亡,但以理書1:1記載道:「猶大王約雅斤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但以理(Daniel)與猶大的精英被擄到巴比倫(位置即現今的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與黎巴嫩),此巴比倫帝國為迦勒底部族(原兩河流域南部)所建立,故又稱為「迦勒底王國」也就是歷史記載的「新巴比倫王國」(Neo-Babylonian Empire)。
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示意圖。(圖片來源:bandcamp)
西元前597年,在列王記下24:15-16記載:「並將約雅斤和王母、后妃、太監,與國中的大官,都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了;又將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鐵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陣的勇士,全擄到巴比倫去了。」此時,接著繼位的猶大王約雅斤、王宮貴族、大能的勇士還有先知以西結(Ezekiel)都在這時被擄掠至巴比倫,這也是猶大國第二次被擄。
巴比倫征服耶路撒冷示意圖。(圖片來源:Culture Club/Getty Images)
第一聖殿被毀示意圖。(圖片來源:My Jewish Learning)
波斯王國中猶太人的三次回歸
西元前536年(當時改朝換代為波斯王「古列」作王,也就是居魯士二世)時,古列王允許猶太人返回家園,當時約有五萬名猶太人回歸猶大,但仍有一部份猶太人自願留在巴比倫。根據聖經以斯拉記與哈該書記載,約在西元前520年,猶太人回到以色列地後,開始聖殿重建的工程,直至西元前516年,聖殿部分重建的工程完畢。
猶太人第一次回歸示意圖。(圖片來源:Sutori)
直到西元前458年與445年,猶太人有第二次與第三次的回歸,第二次回歸的人數只有男丁約7,000人,而第三次未詳細記載人數。根據以斯拉記7:10的記述,作為文士的以斯拉「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文士這個角色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後開始出現的,主要負責研讀、保存與抄寫聖經。猶太人格外景仰以斯拉(Ezra),他們承認以斯拉曾為保留猶太傳統付出下列努力:建立會堂(Great Synagogue)制度,統一與訂立猶太節期的儀式,確立希伯來文聖經正典並劃分為律法(Torah)、先知(Nevi’im)和聖卷(Ketu’vim)三部分,編寫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還有尼希米記,也建立了地方性會堂,使分散各處的猶太人可以聚集和敬拜神,以斯拉付出了上述的貢獻。可見雖然猶太人被擄到外邦各處,卻仍然因著許多文士的付出,而保留了猶太人的傳統與經典。
猶太人重建聖殿示意圖。(圖片來源:Pinterest)
馬其頓王國時期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時,部分猶太士兵已被波斯人帶去派駐在埃及地,當時猶太士兵攜家帶眷前往埃及,並在埃及許多城鎮建立了猶太人定居點。之後馬其頓王國接替了波斯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32年佔領埃及,於埃及建立了地中海旁重要的運輸港口城市「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力山大大帝逝世後,由托勒密王朝接續王權,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又將十二萬猶太俘虜從耶路撒冷與撒瑪利亞等地區帶往埃及,除了被強迫擄去的猶太人外,也有許多百姓被肥沃的埃及土地吸引,自願成為移民,於是埃及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猶太人定居點,此時亞歷山卓已成為早期猶太歷史中規模最大的猶太定居點。西元前一世紀,估計當地人口約有40%為猶太人(估計至少有數十萬人)。
托勒密一世時期,亞歷山卓城市示意圖。(圖片來源:The Aureus Press)
托勒密一世統整了亞歷山卓城市的區域分配,將該市五個區域中的兩個區分配給猶太人,使他們得以在猶太區保存其猶太律法與傳統,而不被其他文化完全取代。西元前三世紀,這些希臘化猶太社區的文士更將舊約翻譯成希臘文,而這些翻譯被稱為七十士譯本,未來也成為基督教舊約聖經翻譯的來源。
文士翻譯七十士譯本的示意圖。(圖片來源:Podomatic)
西元前三至一世紀,除了亞歷山卓與埃及其他城市的猶太定居點外,托勒密王朝也在「昔蘭尼加」(Cyrenaica,註:現今的利比亞)建立了猶太定居點,而「衣索比亞猶太人」(Beta Yisrael,註:貝塔以色列)可能就源於希臘時期與埃及人接觸的時期。關於衣索比亞猶太人的起源,最有可能的是西元一世紀至六世紀間,從北非與周邊國家來到衣索比亞經商的猶太商人與工匠,在該地區居住並與當地人民通婚後,而形成獨具一個的猶太社群。另外,衣索比亞猶太人(貝塔以色列)也被衣索比亞當地的非猶太人稱為「法拉沙」(Falasha),然而這個稱呼帶有貶義,指的是「局外人」。
西元前三世紀,在愛琴海(Aegean Sea)的諸島、希臘、小亞細亞、昔蘭尼加、義大利與埃及可以發現猶太定居點的蹤跡。希臘化時期(自亞歷山大大帝至托勒密王朝),希臘文化遍傳在地中海沿岸,因為商業貿易帶動了港口城市的發展,使散居在國外的猶太人的比例不斷上升。
塞琉古帝國西元前281年的版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了托勒密王朝外,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亦在西元前358年時建立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佔領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小亞細亞一帶。西元前223年,安條克三世(Antiochus III)奪得塞琉古帝國的王位後,向托勒密王朝拓展領土,約在西元前200年時並奪取腓尼基、巴基斯坦與約旦外圍的領土。在塞琉古帝國的統治下,他們將猶太人帶往小亞細亞,當時在安提阿(Antioch)、大馬士革(Damascus)、腓尼基港口(Phoenician ports)、撒狄(Sardis)、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us)、別迦摩(Pergamum)、以弗所(Ephesus)等地都發現大型的猶太定居點。
塞琉古帝國西元前281年的版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安條克三世擴張版圖的野心並沒有因為佔領地中海東岸而停止,他繼續向西邁進,對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西元前509-27年)構成威脅,於是羅馬人對安條克三世宣戰,最終贏得勝利,並要求提供戰利品給他們,安條克三世將許多奴隸送給羅馬人做囚犯,部分猶太人也被當做囚犯帶到羅馬,據推測這些猶太囚犯可能就是開啟歐洲最古老猶太社區的移民。
安條克三世將猶太奴隸送給羅馬共和國。(圖片來源:WordPress)
羅馬時代
西元前63年,羅馬龐貝(Pompey)將軍率兵攻佔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二聖殿,將該地區列為猶太行省,羅馬人把城內的猶太人擄到羅馬當奴隸,仍有些猶太菁英與領袖往東方逃亡。直到羅馬帝國時期(西元前27年至西元200年),猶太總人口數中,估計約有40%,近500萬名猶太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以外,其中五分之四的人住在羅馬帝國境內。
第二聖殿被毀示意圖。(圖片來源:TempleMount.org)
進入西元年後,猶太人已經散居在地中海東部大多數的島嶼上,在塞浦路斯(Cyprus)和克里特島(Crete)、希臘(Greece)和馬其頓(Macedonia)、黑海(Black Sea)沿岸以及巴爾幹半島(Balkans)。在高盧(Gaul現今法國France)和萊茵河(Rhine)畔皆可發現猶太定居點的蹤跡。
從希臘時代至羅馬時代,猶太人在希臘化與羅馬入侵的背景下,依然保留著猶太傳統,並未在異文化的衝擊下失去猶太經典與守節期的傳承。此時的猶太人也已開始從地中海東岸的亞洲地區,往西流亡至歐洲。
猶太人流散史(中)
猶太人流散史(下)